• 38阅读
  • 0回复

抓住时机推进技改——评纺织工业当前的限产压库(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25
第2版(经济)
专栏:

  抓住时机推进技改
——评纺织工业当前的限产压库(三)
本报记者 王清宪
谈纺织业的技术改造,先来看我国纺织业的技术现状:全国3000多万棉纱锭,有1/3属应淘汰设备;全国80多万台布机,有25万台超期服役;印染行业60%设备早已过了更新期。
产值、利税、创汇三个第一的我国纺织工业,就是靠这些家当硬拚出来的。
目前,纺织行业的内外市场发生了困难。打开困境的钥匙之一是技术改造。
质量品种,是竞争能力的两大要素。但落后的技术已经大大限制了我国纺织产品提高质量和开发新品种的能力。
国际市场对传统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有些传统的设备工艺已经无力满足新的要求。比如面对棉纱、棉线、棉布、棉织品无结少结的要求,我国目前纺织业基本上仍然是“千人纱、万人布”的状况,多工序、多台机、多环节、多班轮换、多人操作,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以给最终产品留下“伤疤”。而近几年,发达国家普遍运用了空气捻接的自动络筒机新技术,没有接头。手工接头再巧、再快,万米、十万米、百万米无结无疵,算奇迹了,但对人家来说普普通通。如果我们用传统工艺与人家先进技术比质量,是不是有点像步行与汽车赛跑呢?
由于技术设备限制了我们产品质量档次,不少优质原料只能加工成普通产品。而发达国家则用先进技术追求产品的高附加值。意大利每年进口大量的纤维等初级产品,加工成高档产品再出口,结果,他们出口纺织品和服装折成纤维,平均每吨换汇高达1.5—2万美元,比我国高三四倍。
一方面,我们向外出口大量的初级产品被别人当原料;另一方面,因为我们的技术力量差,虽有资源却开发不出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新品种(如苎麻、兔毛等方面的开发就是如此),我们不得不高价进口别国的原料。1979—1989年,就进口170多亿美元纺织品原料。仅1989年,我国进口面料用汇就达25亿美元。在我们出口的服装中,有一半以上是进口的面料加工的。
再看看国内市场。一方面是原料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是产品大量积压。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过去一段时间,各地争上棉纺厂,据统计,全国棉纱锭1990年比1985年净增60%多,地方小纱厂的设备不少是国营大纱厂淘汰下来的,单位耗棉高,光是地方小纱厂的生产能力差不多能吃掉全国棉区的所有棉花。棉花怎么能不紧缺?大家都上纱锭,同一个档次,同一个品种重复生产,产品怎能不积压?
技术改造可以解开这个结。增强纺织业的深加工能力,向科学要效益,降低原料消耗;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档次,以有效供给开拓市场。
纺织业在经过了连续几年的效益下降之后,今年上半年,利税总额又比去年同期下降24.63%,企业亏损面达37.13%。这是一个严峻的时刻也是我们加快技术改造的好时机。为什么这样说?一来,严峻的局面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技术进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会因此对技术改造变得更积极主动自觉自愿起来;二是国务院给了政策:朱镕基副总理在今年棉花会议上说,如果今年纺织工业能压缩46.7亿元的产成品资金,可以同时制定一个46.7亿元的技术改造计划。
对此,吴文英部长说:“这是一个大的技改政策,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用好,用足。”
是的,现在正是上下联动,抓紧落实的时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