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降伏“三只虎” ——新乡市开发利用土地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25
第2版(经济)
专栏:

  降伏“三只虎”
——新乡市开发利用土地纪事
魏延军 赵世军
沿着九曲黄河走进河南新乡市境内,只见昔日的荒山秃岭花果飘香,绿树成荫;沉睡千年的黄河故道麦浪翻滚,绿色尽染。
近3年来,新乡市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一手抓土地保护,一手抓土地资源开发,到1990年底,全市累计投资8585万元,投工1420万个,开发复垦山地、荒滩地、砖瓦窑场废弃地1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5.4万亩。
  降伏“山老虎”
“住在深山沟,守着光石头;穷得叮当响,闺女往外走。”山里人把石头山喻为“山老虎”。
1989年隆冬,一场大雪铺天盖地,巍耸的太行山银装素裹。由10万劳力组成的开山队伍登上了太行山,打响了向荒山要粮的战斗,辉县市市委书记、市长身背行李,肩扛锄头,率领500多名机关干部上山安营扎寨,与群众吃住在一起,一个月修造300亩梯田。
拍石头乡寨凹村地处太行腹地,人均耕地不足7分,全村108块庄稼地分布在七沟八梁上,粮食产量低,群众吃粮难。村民们在党员、干部带领下,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是从石头缝里“抠”出了58亩田地,摘掉了缺粮的帽子。
沙窑乡南坪村绿化荒山长年不懈,先后种植各种用材树250万株、果树10万株,每年产桃、杏、梨、山楂等鲜果25万多公斤,使过去人均收入只有35元的穷山村,一跃成为人均收入1500元的高山“明珠”。
挖掉“沙老虎”
历史上,黄河这条不安分的巨龙给豫北平原留下了片片沙荒地,仅新乡就有近10万亩这样的“沙老虎”。
1988年春,新乡县古固寨乡动员3万名劳力治沙造田。乡党委书记陈有德在工地上一干就是个把月,连老伴生病,他都没顾上回家。
经过3年奋战,古固寨人共移动沙土21万立方米,推平沙丘600多座,造田2万亩,使荒芜多年的沙丘荒滩变成田成方、树成行、井配套、沟相连的良田。全乡粮食产量和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毗邻的延津县东屯人也坐不住了。他们学习古固寨乡经验,投入1万名劳力,一个冬春垦出4000亩沙荒地,点花生、种水稻、植莲藕,当年产值逾百万元。
整治“地老虎”
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使砖瓦业生产兴起。有一个不到千人的村子,把卖土烧砖当作致富的“摇钱树”,短短几年里,家家都盖起了新瓦房,却在田间留下了5个深3米、面积达300亩的大坑。人们气愤地把砖瓦窑称为吞食土地的“地老虎”。
新乡市从1988年开始,对砖窑场进行清查整顿,关闭砖场163座,拆除砖瓦窑场482座,复垦砖瓦窑废弃地1250亩。同时,利用废弃砖场开办养鱼场58个。
他们还把烧砖与改造低产田结合起来,做到一举两得。获加县一个村子有200亩“望天收”的高岗地,年亩产不到50公斤。村里决定先建窑烧砖,进而改造这块地,有关部门批准了他们的计划。消息传出,承包者们蜂拥而至。最后,承包者按照承包合同办事,挖土一片,平整一片,几年下来,这块高岗地变成了水浇田,仅水稻一季,亩产就达400公斤。
辛勤的耕耘,结出累累硕果。全市农业总产值比3年前增长了1.5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了194.6元;新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0万吨,棉花生产能力3000多吨,油料生产能力1.2万多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