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新源之“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2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新源之“源”
本报记者 章世鸿 钱江
来到天山环抱的新疆伊犁地区采访,许多人建议我们去新源,说那里的变化会给人以启示。
我们去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满目金黄的初秋牧场,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深处,一座美丽的城市拔地而起,沥青马路棋盘状围绕城区,60余座新楼房造型别致、色彩各异,展现出鲜明的哈萨克民族风格和现代特色。这就是新源县城。
县城建设只是新源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过去5年中,新源的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3.5%,其中工业增长了3倍多。粮食产量递增7%,牧业稳步增长,财政收入5年中增长228%,基本自给,使新源摆脱了贫困县的面貌。
新源,50年前还牧草萋萋,野兽出没。1946年新源设县,此后发展缓慢,直到1985年,整个县城只有20来幢小楼房,2公里柏油路面。是什么力量使新源巨变?
1986年初春,33岁的县委书记李磊走马上任时,天降大雪。李磊拿起扫帚上街扫雪,被传为奇闻。千百年来,雪落雪消随它去,新源人从来没有扫雪的习惯。李磊说:“让不扫雪的旧习惯到此为止吧,我们草原人要过上清洁文明的生活。”在他带动下,县委机关干部也拿起了扫帚。几场雪过后,新源居民看到了扫雪的好处,人马走着不打滑了,进屋不带泥水了,大家跟着养成了扫雪的好习惯。
李磊带领县委一班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为新源人民谋利益。全县共投资1100多万元用于植树造林和管理,实现了全县农田林网化。他们还投资1400万元兴修水利,引天山雪水滋润农田。在牧区,他们抓定居点建设,5年间使数万哈萨克牧民搬进新房定居,使全县牧民的定居比例达80%,90%的自然村通了电和水。
新源县委认为,县城建设是一个县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直接影响各项事业的发展,要让新源人爱家乡,就应该把县城建设好。李磊在一次县委会议上动情地说:“我们受党的委托在新源工作,如果几年下来山河依旧,面貌不改,我们有什么脸面见父老乡亲?”新源人的热情激发起来了。
在统一规划下,300处违章建筑拆除了,21公里城区柏油马路铺成了,7000株苹果树、观赏树在道旁栽活了。从1987年起,县委、县政府机关规定干部职工每人每年要用30个劳动日用于城建和造林。5年来,满城花草树木都是干部职工自己栽种的,20条新铺柏油路的土方工程都通过义务劳动完成。
在新源,住最差房子的就是县委。直到今天,新源县委还在50年代初建造的平房里办公,土里土气的建筑和周围的新楼群反差鲜明。县政府早就作了预算,拨出300万元建造新楼。可是这笔钱一年又一年地用来铺路、架桥和造林了。李磊对我们说:“县委应该这样,这样才无愧于人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