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历史篇章 资治之鉴——读《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25
第5版(理论)
专栏:

  历史篇章 资治之鉴
——读《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
赵东宛
薄一波同志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以下简称《回顾》)一书,对建国初期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作了详尽全面的介绍,对其中的得失成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觉得应特别注意吸取以下几点:  (一)经济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从《回顾》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夺取政权以后,我们面临着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两大任务。只有政权稳固,才能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当时党中央十分强调,观察和解决财经问题,要有政治观点。全国粮食会议讨论粮食购销政策时,邓小平同志受毛主席委托到会讲话,突出地强调了粮食问题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关系,提醒大家从总路线的高度来考虑制定粮食购销政策。由于把各项经济工作和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全局联系起来,使经济工作有了正确的方向。
经济工作不能离开无产阶级政治,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工作的特点,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今天我们全党的中心工作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集中力量,聚精会神抓经济建设,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同样有一个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我们要吸取前几年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的教训。在经济工作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善于从全局出发,把经济工作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坚定不移地贯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注意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发展前进。   (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回顾》一书在展示建国初期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缺点和偏差,主要是在三大改造中出现了过急过粗过快的问题,在经济建设中产生了急躁冒进的倾向。之所以出现急于求成的问题,一是因为我们国家长期贫穷落后,党领导人民取得政权之后,迅速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由此而容易产生急躁冒进的情绪。再一个原因是我们对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一段时期内习惯于用搞政治运动的方式来搞经济建设,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结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纵观建国以来的历史,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是我国41年来经济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客观规律的正确体现。我们要坚决贯彻这一方针,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安排上量力而行,坚持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合理安排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比例关系,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的倾向。这样才能避免经济生活中再次发生大的波折。
(三)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将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这是我们几十年建设中得到的一条需要经常注意的重要经验。读了薄老的著作,使我们对这一经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经济建设中,既要有集中统一,又要有必要的分散。集中和分散是辩证的统一。过分集中,统得过多过死,地方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发挥不出来。但是,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是为了克服过分集中带来的弊病,而不能走到地区分割半分割的状态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和摆脱必要的集中统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开始改革过分集中的体制格局,中央向地方下放了一部分权力,对搞活经济、发展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存在的过于分散的现象又不容忽视。国家掌握的财力物力过少,宏观调控能力削弱,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在这里,薄老在书中说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40年来,我们看过来看过去,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又还不富裕的大国里,要长期保持金融物价的基本稳定、经济的基本稳定,维护中央的权威,保证政治与经济必要的集中统一是不可缺少的。中央有力量,各个地区都会得到益处。旧中国一盘散沙,大家受害,这是有目共睹的。”
(四)充分相信和依靠知识分子,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
薄老在书中指出,我们要把解决好知识分子问题提高到“安邦治国”的高度来认识。读了薄老的著作,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正确处理知识分子问题,关键在于要牢固地树立信任和依靠知识分子的思想。在1956年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总理在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十年动乱后,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一观点,是社会主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理论基础。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广大知识分子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是能够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因此,相信和依靠知识分子的基本立场,任何时候都不应动摇。我们要通过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来为国家的治理和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服务。要在全社会形成邓小平同志所提倡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为知识分子发挥作用开辟各种渠道,提供各种机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为知识分子进行创造性劳动提供有利的环境;还要注意逐步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为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五)反腐倡廉,永远保持共产党人廉政为民的本色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党中央、毛主席十分注意反腐倡廉。1951年,针对当时一些干部中出现的腐败现象,党中央、毛主席雷厉风行地发动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这是党执政后自觉抵制和克服资产阶级对党的腐蚀,保持共产党人廉政为民本色的一次成功的实践。党执政之后,会不会因腐化而走向反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时刻警惕的问题。事实证明,我们党的主流是健康的,但在执政的条件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确有一些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如果听其蔓延,党就有自我毁灭的危险。当年毛主席曾要求“把三反斗争当作一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大战争,务必取得胜利”,今天,我们也要把反腐败斗争看作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来抓。在反腐败斗争中,我们要学习当年毛主席、党中央清除腐败现象的坚强决心和巨大魄力,依靠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制,坚决惩治腐败,毫不手软。同时,还要靠加强制度建设来防止腐败,提倡廉洁。要健全各项制度,强化监督机制,从制度上来保障为政清廉,保持共产党人廉政为民的本色。  (六)正确的决策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
读了薄老的著作,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正确的决策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我们党在长期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决策经验,形成了一套很好的决策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即在决策活动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实际情况,把握问题的实质,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加以认真分析比较,取其精华,集思广益;对决策方案进行科学论证,而不是靠拍脑袋,想当然。这些科学的决策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在各项决策工作中,认真加以效法和发扬。
《回顾》一书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科学著作。全书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秉笔直书,求实存真,对历史作了真实的描述。同时贯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把历史事件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客观公允,充满了真知灼见。薄老以对革命事业的高度的责任感,不顾八旬高龄,著述不辍,目的在于总结历史,启示后人,使人们能从书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而加深对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认识,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读完这部著作,我们觉得,作者的目的是完全达到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