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无照商贩何时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26
第2版(经济)
专栏:市场面面观

  无照商贩何时休
本报记者 张锦力
如今,北京街头个体商摊随处可见。他们活跃市场,群众称便。然而,一些无照个体商贩也混杂其中,扰乱市场秩序,甚至坑害消费者。人们盼望治治这些无照商贩。最近,仅北京市朝阳区工商局一次突击检查,就查处商贩违法案件2769起,罚没款10万多元。
  消费者的愤怒
不久前,宁夏某县一位交通局长来京,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的一个无照瓜摊买了一个西瓜。瓜摊前小黑板上的标价是每500克3角,然而就在他吃瓜之时,摊主悄悄将黑板翻了个,黑板上的标价马上变成50克3角,结果被迫花30元钱买了一个5公斤重的西瓜。这位交通局长气愤地说:“北京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没想到小摊贩竟会这样坑人。”
不少人都有类似这位交通局长的遭遇。也是在不久前,记者和几位朋友从建国门立交桥下走过,恰巧一位“板爷”在那儿吆喝卖汽水。上前问价,“板爷”回答:“3毛一瓶。”可是喝完付钱时,4瓶要收3.2元,说是8角一瓶。光天化日之下,有这么多人在场可以作证,他竟一口咬定决没说过每瓶3毛,是你们听错了。不一会,又聚上几位帮腔的“板爷”,一位竟大言不惭地说:“我们都没执照,进的货就是高价,赚的就是宰人钱。”
据受害的消费者反映,调换价码只是无照商贩惯用的手法之一,另外,在秤上作鬼,以假充真,顾“托儿”行骗也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有照者的怨气
无照商贩的坑人行径不仅使消费者深受其害,也使广大有照商贩跟着蒙受不白之冤。一位模范个体户对记者说:“现在消费者一受害,就骂个体户,好像我们个体户成了坑人害人的代名词。其实,许多违法事是那些无照商贩干的。一条鱼搅得满锅腥。”
据北京市朝阳区工商局介绍,目前消费者投诉信中,90%是投诉无照商贩的。有照商贩有固定摊位,执照上有名有姓还有编号,既便于群众举报投诉,也便于工商管理人员监督。因此他们之中很少有人敢明目张胆地坑人害人。无照商贩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即使群众举报,因为不知他们姓名,也很难查找处罚。
在无照与有照的市场竞争中,一些无照者依靠非法手段行骗得利大,常常把有照者也拉下了水。卖香蕉的个体户小王向记者讲述了他曾被吊销执照的经过。刚干个体户那阵子,他也挺守法。没过多久,他的对面来了一位无照的大胡子“板爷”。市场香蕉价格每公斤0.5元,他只卖7角,每天他一吆喝,顾客被他吸引去了。可买完才知上当,原来他在秤上作了鬼,2.5公斤香蕉只给称1.5公斤。每天都有找他退货打架的人。买他们水果的大都是外地顾客,上当者仍不减少。大胡子的“缺德”生意越做越红火,小王却整天为香蕉卖不出发愁,最后也干起缺斤少两的买卖。一个月后,他被吊销了营业执照。
  无照者的解释
据了解,目前无照经营者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劳教、劳改释放人员;外地自发进京人员;国营、集体企业长期放假工人和第二职业者;还有就是待业青年。
在无照商贩中,确有一些人就是不想办照,以便逃避市场管理和税收。不过有一些人也愿意办照。一位曾经劳教过的无照商贩反问记者,谁不愿意有个自己的摊位,稳稳当当地经营,谁愿意整天提心吊胆地和工商局打游击。可你知道现在批个执照有多难,没有个一年半载甭想批下来。
采访中,一些无照商贩把他们坑人行为解释为两点理由:一是办不到执照,他们买不到批发价的货,只能高进高销。二是没有执照也就没有固定摊位,又时刻面临工商人员追查处罚,因此顾不上回头客,只能抓住时机,狠宰一刀。
  无照商贩何时休
一些人认为无照商贩猖獗,主要是打击不力。现在工商局的治理办法主要是经济处罚,然而工商局人手有限,无照商贩往往违法10次,才被抓住一次。比起违法所得收益,处罚只不过是蜻蜓点水,起不到震慑作用。一位离退休的老干部说:“当小偷,来钱最快,为什么干的人不多,因为当小偷风险大,弄不好是要坐班房的。对无照商贩也应经济处罚与刑事处罚并举,让他们懂得坑人要担很大风险。”
不少人认为,应该从根本上解决无照商贩问题,出路在于扩大市场容量,解决无照者的执照问题,把他们纳入有秩序的管理之中。
据工商部门反映,批执照并不困难,难的是目前摊群市场摊亭已经一个挨一个,很难有插针之地,而且摊亭已全部有主人。为了解决就业,工商局也想方设法开辟新的摊群市场,可要求领照人远远超过摊亭增长数,据了解其比例大约在3∶1以上。至于零散摊位市容、交通部门也担心批照太多会影响交通和环境卫生,要求尽量不要批准零散摊点。而实际上目前在一些群众就近方便迫切要求建立商点的路口、公共汽车站旁、大学校门口等不能批准零散摊点的地方,已经成了无照者的领地。由于没有工商部门的统一管理,反而堵塞了交通,影响了市容卫生。
有的工商管理干部提出,治理无照商贩也需消费者配合。一些无照商贩抓住有些顾客买便宜东西的心理,往往以“小利”为诱饵,诱骗人们上钩。因此,消费者应当增强执照观念,发现是无照商贩,就不买他的东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