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让耕者少言愁——记发育中的玉林地区社会化服务体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28
第2版(经济)
专栏:

  让耕者少言愁
——记发育中的玉林地区社会化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 蒋耀强
1989年以来,广西玉林地区连续遭受罕见干旱,粮食种植面积减少70万亩,粮食总产、单产却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副产品商品率提高逾六成。
玉林地委书记徐炳松对慕名到玉林的人坦然地说:比增产增收更有意义的收获在于,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到了一条培育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加速传统农业逐步向大农业过渡的路子。
  让利于民
“产的(农副产品)不值钱,交的(粮食)不能少,买的(化肥、农药、地膜)找不到,换的(良种)寻不着,借的(贷款)没门路,学的(科学技术)无人教。”这是前几年玉林地区农村的真实反映。
地委、行署领导深入调查后发现:农民在发展商品生产中普遍暴露的资金短缺、技术短缺、市场应变能力和抗御灾害能力差等问题,并不是家庭分散经营的内在危机,只要办好一家一户办不好的事,让耕者少言愁,承包责任制还有能量释放。
于是,让利于民的优惠政策更多地从“墙”内走到农民中间,一部分“风险”从分散的农户转向部门、单位。谁扶持农副产品生产,谁就负责收购;双方签订产销合同,明文规定收购保护价,价格随行就市。全地区60%以上的农副生产纳入了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轨道。
一大批商品生产基地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各行业、各部门舍得花本钱,采取预付定金、提供贴息贷款、赊销种苗、发放生产扶持金、实行补贴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加投入。1989年以来,全地区财政每年为基地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占全地区农业总投资约30%。水利管理、良种繁育、农技推广等十大服务体系,也促使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迈进。
  排忧解难
困扰农民心头的愁容开始消失了,社会化服务确实排忧解难。
种什么不愁了。粮食作物逐步实施连片种植,种什么品种村镇统一规划;每年冬末政府将农产品市场行情通报给农民,提供种植参考意见。近几年,荔枝、龙眼等水果市场走俏,全地区种植面积达到114万亩;蔗糖行情不错,全地区又扩大甘蔗种植面积10多万亩。在去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源于种植业的就占52.3%。山地并不多的玉林,水果产量去年占自治区的25%。
倒春寒是农民育秧中常碰到的大难题。遍布各地的育秧工厂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每到插秧时节,农民可以到工厂里领取秧苗。平南县乌江村农民张松青总结出工厂育秧三大好处:每亩可比种常规秧苗增产60公斤左右;成本只有15元,比常规育秧方法少2/3;季节可提前15天。这几年,玉林地区建温室20万个,30%的大田种植温室秧苗。
农作物治病防病,农民也不用费心。农科人员分片包干,一发现病虫害苗头,便将防治农药、使用方法、喷洒时间通知各村屯,集中统一喷药,使农业病虫害未发生之时即被消灭。对零星作物的病虫害,农民可以到庄稼医院求医。目前,全地区每个乡都有庄稼医院,基本上解决了农民医治农作物病虫害难的问题。
以供销社为主体、个体运销户等参与组成的流通大军,实施保护价收购,使农民吃了定心丸。1990年,贵港市桥圩镇蘑菇价格跌至每公斤0.50元,供销社仍按每公斤0.80元合同收购。目前,全地区共有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国营、集体、乡镇企业766家,去年产值达8.89亿元,在自治区排名第一,使主要农产品从开始生产,便纳入贸工农一体化轨道。
  各有所得
配套成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消除农民愁容的同时,政府亦大有所得。
地委书记徐炳松清楚地记得,往年夏粮、秋粮入库时,尽管集中抽调大批干部下乡催粮,还是难以完成入库任务。这几年,粮食入库简直不能算是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了。农民“好粮交国家,坏粮不出村”,不少人还主动向国家交售拖欠了多年的定购粮。
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亦融化了一度存在的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隔阂。发展社会化服务,加强了各级干部为农民服务的责任心,干部们的行动,农民都看在眼里。贵港市委的同志反映:刚开始搞工厂化育秧时,不少农民冷眼旁观,以为政府是“三分钟热度”。粮食丰收后,农民请干部们吃“增产饭”,敲锣打鼓送定购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