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追求合理的结构——评纺织工业当前的限产压库(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28
第2版(经济)
专栏:

  追求合理的结构
——评纺织工业当前的限产压库(四)
本报记者 王清宪
朱镕基副总理在今年的全国棉花工作会议上讲,纺织工业压缩库存,要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布局结构的调整
解放初期,我国纺织工业主要集中在“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沿海城市。五六十年代,国家在石家庄、邯郸、郑州等产棉区建立了新的棉纺工业基地。近10多年来,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和产棉区纺织工业有较大的增长,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但由于纺织工业老基地增长速度相对较低、深精加工行业的升级发育缓慢,形成了各地技术结构、装备结构、生产结构的明显趋同。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没有拉开档次,同在低水平上竞争,结果,使棉纺、毛纺等的初加工能力过剩,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追求一个合理的纺织工业布局,就要求各地充分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纺织工业。沿海地区和纺织工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管理优势,发展深加工、精加工产品,提高创汇水平,要与乡镇企业在32支纱上比高低;纺织工业较集中的大中城市逐步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减少初加工能力,向较高层次转移。中西部内陆地区,根据市场需要、原料可能,发展有地区特色的产品。
  产品结构的调整
我国纺织技术的落后,决定了纺织产品结构的落后。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之后,传统的产品便难以适应新的局面。
就拿我们生产能力最强的棉纺和毛纺来说。棉纱大多数是中支纱,高支精梳纱则占比例很小。耗料少、附加值高、在国际市场受欢迎的80—120支纯棉精梳府绸、高仿真度仿真丝产品等,生产能力极低。毛纺多为单双面华达呢、中厚花呢、学生呢等大路货,而高支薄型的印花麦司林、轻薄凡立丁和各种混纺纱、花式纱交织产品却相当少见。其它如针织品、麻制品、非织造布等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调整产品结构,就是要发展高、精、尖产品。发展化纤行业,要增加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的生产,加快开发仿毛、仿丝型产品;棉纺、毛纺、丝绸行业要大力增加化纤及多种纤维交织、混纺产品;麻纺行业要大力开发各种苎麻、亚麻纺织品和特种纤维纺织品,加快各种装饰用布的开发。
目前,国际市场纺织制成品及服装的“时效、功效、质效”、“时装化、高档化、个性化”的潮流,要求企业遵从“多品种、小批量、高品质、短周期”的原则。所以,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不能回避的。
  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从规模经营看,棉纺厂要达到3万锭效益才好。但我国目前众多的纺织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在两万锭以下,1000锭以下的企业还有不少。要改变这种小厂林立、各自为战的状况,一方面,要“关停并转”。对那些生产条件差、产品质量劣、生产效益低的棉纺企业,要限期整顿改造;若基本生产条件不具备,改造无望,则坚决“关停并转”,实行“淘汰一批、改造一批”的策略。另一方面,要突破一地一市“封闭”式发展的状况,组建企业集团和联合。在集团或联合的范围内,克服重复建设、小而全、大而全的毛病。这几年,各种形式的企业集团已经发展起来。有“一大吸众小”的辐射式联合,如上海第二棉纺织机械厂为核心的“双菱集团”;有同类骨干厂变竞争为合作的并联式集团,如无锡三家小厂联合而成的茶花集团。企业集团的规模效益已经在逐渐显示出来,必须进一步推动这一趋势。
限产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各地应该从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大局着眼,忍痛“割爱”,把那些过量的、没有市场的产品压下来,集中人力物力进行改造和调整。只有这样,我国的纺织工业才能焕发生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