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泉源在厂内——北京电冰箱压缩机厂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30
第2版(经济)
专栏:

  泉源在厂内
——北京电冰箱压缩机厂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王彦田
北京电冰箱压缩机厂,是“七五”国家建设重点项目,也是国内最大的压缩机生产厂家之一。1.4亿元固定资产,2000多名职工,年产100万台压缩机生产能力。近几年,随着全国经济发展的热与冷,该厂走了段马鞍形的路。记者在采访中听他们谈企业由死到活的体会,颇有感触。
    找找自己的毛病
1987年10月,北京压缩机厂生产线投产,正逢全国上电冰箱热,产品自然是俏中俏:厂里不用设成品仓库。红火了没两年,1989年,经济过热开始降温,加之进口压缩机大量涌入,北京压缩机厂的日子顿时成了“透心凉”。十几万台压缩机成了“压库机”。
怎么收拾这个局面?有人发牢骚:“上边失控,下边倒霉。”有人悲观:“专用设备停产,没什么干的了。”有人提出工人放长假。
厂长刘启超说:厂子冷了,我们头脑也要冷。企业陷入低谷,有宏观原因,也要找找自己的毛病:产品俏时,我们抢产量,不能严格执行工艺要求,产品返修率高,还对用户“摆态度”。为进口产品开了方便之门。现在产品滞了,就不能只怨天尤人。用这些道理统一职工思想,结果,停产后,人心没散,队伍没乱,该厂抓住机会搞基础整顿,搞职工培训。经过5个多月的全面整顿,1990年一季度,电冰箱市场刚有启动,该厂就“解冻”,待其它厂解冻,它已兴旺了。厂长称这为:起跑先,跑在前。
    一流设备≠一流产品
北京压缩机厂引进的生产线,设备技术国内一流。工人们为此感到自豪。刘启超告诫:有一流的设备,不等于有一流的产品。一流设备只是优势,要有一流的工人和严格的管理,才能发挥出这个优势。
该厂停产后,先从提高工人素质入手,对工人进行严格培训,考试上岗,达不到要求者,再学一期!上了岗,不轻松,实行质量警告制度,质检部门发现哪道工序有问题,就挂黄牌。还有绝的,设立次废品展台,让质量不合格品亮相,谁出了质量问题,谁在厂内灰溜溜。结果质量成了神圣不可冒犯的东西。为消除生产线上切削液杂质的影响,没有专门工艺工具,厂长带领干部上机台,用手一点一点抠干净,工人很感动。
今年上半年,该厂生产出30万台优质压缩机,是去年同期的2.6倍。
    众口难调与调好众口
北京压缩机厂管理人员有这样一句话:吃饭是众口难调,适应市场却要调好众口。同样市场看质量,同样质量看品种。
以此为竞争原则。该厂短短3年开发出7个规格的产品,能够适应从50升到300升的单门、双门、三门、大冷冻室冰箱的需要。对特殊口味还要开“小灶”。去年,琴岛利勃海尔冰箱厂提出生产和-32℃冰箱配套的压缩机,信息反馈回厂,5个月北京压缩机厂开发出0.185千瓦压缩机,今年上半年投产4.8万台;今年1月份,吉诺尔冰箱厂提出扩大0.123千瓦压缩机的管内径以便安装,建议立即被采纳,内径一改,吉诺尔厂一次订货4万台。
北京压缩机厂率先从困境中走出来,今年1至9月份,该厂实现利税3767.1万元,利润2224.9万元。多项指标在全国同行业领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