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再论转换经营机制是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关键——从亏损企业调查得到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01
第5版(理论)
专栏: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纵横谈

  再论转换经营机制是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关键
——从亏损企业调查得到的启示
吕东
今年3月,我们从近几年国营企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下降过快这一现象出发,对比分析了国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经营机制上的差异,提出了转换经营机制是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关键。(见《人民日报》1991年5月6日五版)随后,我们又着重就近两年来企业亏损面扩大、亏损额上升的问题,调查研究了企业亏损的原因和特点。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仍然在于调整宏观政策导向,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目前我国国营企业的状况
今年上半年,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同上年同期比较,产值增长9.9%,销售收入增长14.5%,实现利润下降17.5%;企业亏损面为36.7%。这一情况表明,我国国营工业企业在生产运营上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对北京、沈阳、天津三市的50户亏损企业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其中属于政策性的亏损占19.4%,属于宏观管理的原因占47.8%,属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原因占32.8%。结合我们对其他一些地区的调查,许多企业所以发生严重亏损,其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属于基础产业的企业,执行的指令性计划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企业成本得不到补偿。这在煤炭、石油行业最为突出。近几年由于资源递减,强力开采,导致成本上升,尽管几次提高了产品销售价格,但仍低于开采成本,造成生产越多亏损越大。以开滦煤矿为例,1990年每生产一吨煤就要亏损25.6元。全矿自1986年出现亏损以来,到1990年已经累计亏损14.9亿元。为弥补亏损不得不动用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费用,从而加快了矿井的衰老进程。大港油田的情况也相类似,主要原因也是价格背离价值造成的。从这两个行业的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价格严重扭曲,势必出现亏损,生产经营摆脱不了极端困难的境地。
(二)由于产业政策导向不力,宏观管理失控,重复建设,使生产规模大于社会需求。以北京红狮涂料公司为例,1986年这家公司被评为全国120户效益好的企业之一,1987年起效益下滑,1989年开始亏损而未能扭转。其原因,主要是油漆涂料税高利大时,各地竞相发展,重复布点,大大超过社会需求能力,设备利用率低。企业为了生存,就要争夺市场,地方之间为保护所属企业也竞相减税,造成油漆市场的混乱,全行业的发展都受到严重影响。这里反映出,我们在宏观管理上还缺乏可以操作的产业政策,缺乏具有权威性的行业发展预测预报,以及切实有效的调控手段,结果就出现了各地产业结构趋同,不少行业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市场需求,致使许多企业开工不足,陷于亏损。这种情况在机械、电子、化工、轻纺等行业表现比较突出。
(三)企业技术改造欠帐过多,产品更新换代缓慢,这是亏损企业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在沈阳、北京调查的一些大型机械电子企业,过去都是全国同行业的排头兵,生产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为国家做出过重要贡献,只是由于多年不进行重大的技术改造,技术、设备老化,产品落后没有竞争力,现在这些厂都成了亏损大户,成了当地财政的沉重包袱。近几年,由于税挤利,息挤利,以及各种摊派、集资、债券、费用侵蚀企业利润,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税金与实现利润之比,已经从1980年的34∶66变成1990年的81∶19。企业没有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现行的折旧政策,不仅折旧率低,而且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对固定资产补偿更新的影响,企业“吃老本”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企业负担重,靠留利已所剩无几,靠折旧又补偿不足,还要从中征收能源交通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派购债券等等,许多企业没有进行技术改造的投入能力。
(四)有些企业领导人素质低,内部经营管理混乱。在大体相同的宏观条件下,企业是盈是亏,同企业领导人素质的高低、企业管理的好坏关系极大。有个久负盛名的毛纺织厂,历来是当地的利税大户。1987年效益开始下滑、亏损增多,主要是企业领导人素质差,在奖金、住房等方面多拿多占,由此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人心涣散,规章制度废弛,造成工费成本加大、原料消耗上升、产品质量不好、品种档次降低。又如颇有前途的某自行车厂,管理紊乱,纪律松弛,造成严重亏损。再如拥有引进全新设备的某洗衣机厂,领导人之间闹矛盾,管理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产品大量积压。类似这样的企业,即使外部条件再好,国家政策再优惠,也不能给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此外,这两年在分配上“大锅饭”、平均主义的问题又趋严重,劳动用工上实行优化劳动组合等改革措施大多没有坚持下来,“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又有发展,挫伤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
应当指出,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优胜劣汰竞争作用的结果,一些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倒闭,是正常现象。而当前出现的问题,是在企业明亏的背后还存在巨额潜亏,即应摊未摊、应提未提的费用和挂帐损失。潜亏造成企业经营成果不实,财产家底不清,把自有流动资金或银行贷款作为利税上交财政,作为奖金福利发给职工,导致财政收入虚假,企业明盈实亏,实际上靠占用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的各项资金和银行贷款来支撑,长此下去,将难以为继。
    从改革入手,转换企业经营体制
当前,工业企业出现的亏损问题,是我国经济生活中诸多矛盾的综合反映。为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必须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研究解决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问题。综合多次座谈提出的意见,除了正在进行的清理“三角债”工作,以及尚须进一步探讨研究有关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破产机制等问题以外,概括起来,有如下10条建议与措施:
(一)适当调整国家同企业的分配比例。现在的分配情况,照企业形象的说法是“保两头、挖中间”,即上保财政征收,下保职工福利,而把企业的留利逐步挖空了。按照去年对14个省、区、市193户国营企业的调查,企业留利已经降为企业实现税利的10%以下,企业无力进行新的技术投入,失去了竞争力,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在座谈讨论中,大家认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根本着眼点,应该是培植财源,使国营大中型企业兴旺壮大。因为国营企业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只有它们兴旺壮大了,国家的财源才能茂盛,市场商品才能丰富,职工增加收入才有保证,社会主义优越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当前由于企业利润率的差异,各行业企业留利水平可以有所不同,但国家与企业财力分配要明确一个合理的界限,保证企业有实现简单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财力,这是处理国家与企业关系的一项重大政策。当然,不能要求一步到位,但可以逐年实现。办法可是否从减征、免征能源交通基金、预算调节基金开始,使之用于生产;采取提高折旧率、公平税负以及其他一些措施,分期分批地实现。这里还应该指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国家有一个制约财政支出增长的机制,真正做到量入为出,使国营企业发展有后劲,从全局看,这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二)逐步调整企业政策,为国营企业同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开展平等竞争创造条件。近几年来,国营企业生产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这种经济增长趋势至今还在继续。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企业活力的差别和国家采取的政策的差别。目前,在价格、税收、折旧、技术开发、企业权力等方面的政策上,实际是使国营企业同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处在明显不平等的地位。这次中央工作会议提出降低国营企业所得税率,这将增强全民所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折旧基金政策的调整可分步走:一是先免交“两金”,二是分别不同行业提高折旧率,三是全面进行资产评估,从体制上建立起企业技术进步资金来源的可靠渠道;技术开发资金的提取,应由企业根据发展需要和承受能力自主决定。
(三)正确处理生产与基建的关系,坚持先生产后基建,先改造后新建扩建的方针。这是我国经济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历史总结。40多年来,我国工业通过以外延为主的扩大再生产,摊子已经不小,现在亟需从粗放经营为主转到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上来,靠内涵扩大再生产求发展。把充分发挥现有国营企业作用这盘棋下好下活,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现有国营企业是最现实的生产力,是社会有效供给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据地”。目前,我们某些现行政策,比如生产资料指令性价格过低、折旧年限过长、从企业自有资金中提取“两金”以及各种不合理的摊派等等,实际上是抽走了用于现有企业生产、内涵技改的资金来保基建。这种“剜肉补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大家认为,凡是通过现有企业技术改造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另铺新摊子;凡是通过以节能降耗为中心的技术改造能够解决的问题,即使是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建设,也要适度调整规模。为此,要调整技术改造投资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降低专项贷款利率,并恢复贴息贷款等有效措施,使那些社会效益高而企业收益少的节能、降耗、环保等项目能够配套发展。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逐步解决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问题。基本思路是:为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除少数必须由国家集中掌握定价权的产品以外,要从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后劲着眼,走逐步扩大企业自销产品比重和自主定价权的路子,最终实现价格放开,变“多轨”为“单轨”。这就把价格改革同增强基础产业企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比如几大钢厂,就可以采取这种办法,逐年提高指令性计划内自销产品的比重,实行定点定向定量不定价。煤炭、石油行业也可以参照这种办法,调整产量包干政策,加大超产自销产品的比重。当然这方面的改革,必须兼顾到增强下游企业的消化能力和承受能力。总之,基础产业产品价格的调整,作为第一步目标,应当保证产品成本特别是维持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费用得到补偿;然后再进一步调整比价关系,扭转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企业通过调价增加的收入,应当用于技术改造和增补流动资金,决不能挪作基本建设资金。
(五)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步伐,落实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国营大中型企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而且是推动工业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在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大中型企业必须提高技术等级,不停顿地推动技术进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力求在技术水平上居于同行业企业的领先地位。要做到这一点,最主要的是看企业在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方面的投入能力,是否具有简单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自主权,形成不断追求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就目前不少企业举债经营的情况来说,关键在于使企业有一个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还贷机制。企业技术改造从国家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但相应的还贷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现在,我们对“三资”企业、乡镇企业都有两年全免、三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的优惠,以及快速折旧等措施,使之有了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国营企业的技改项目也应享受这类政策。对技术改造任务繁重的企业,承包基数要考虑技术改造的需要,承包期限要同技术改造周期相一致,遇有重大政策性调整而增加企业负担时,要适当调减承包基数;在确保中央财政收入的前提下,允许地方根据自己财力的状况,对企业实行“蓄水养鱼”的政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对需要重点支持发展而又特殊困难、无力还贷的企业,经过批准,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挂息、贴息或减息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六)认真贯彻执行《企业法》,切实落实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我国的《企业法》是在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彭真同志亲自领导调查,历经几年时间,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企业领导制度几经变革的历史经验,认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基层企业丰富的实践经验,并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企业法》明确规定了企业的领导体制、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厂长的地位和职责、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民主权利,以及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它是增强企业活力,搞好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大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法》赋予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至今没有完全落实,这是造成当前企业困难重重、活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必须维护《企业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坚决地贯彻执行,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企业依法自主经营。
(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1987年以来,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90%以上实行了承包经营,这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做出的现实选择。当然承包制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要在坚持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企业又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承包制固有的优越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些地方、有些企业,在二轮承包上有的只是奉命承包,有的只是例行公事,甚至把承包制变成单纯落实财政上交任务的手段,对如何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后劲则没有认真加以考虑。这就失去了承包制本来的意义,也就谈不上通过承包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了。坚持和发展承包制,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深化改革,搞活大中型企业。当前,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企业承包面如此之大,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至关重要;二是通过承包,把企业应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切实放给企业;三是承包一定要兼顾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不能只顾财政上交和职工收入这两头,一定要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四是要把企业对国家的承包落实到企业内部各级经济责任制上;五是从改善宏观管理的角度,认真总结首钢承包制的经验,结合各地区各行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批企业实行包死基数、长期承包的办法;六是工效挂钩,不仅同实现利税挂钩,还要同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挂钩,克服短期行为。在我国情况下,企业经营形式除承包制以外,税利分流、股份制等其它形式都可以进行试点,积累经验。
(八)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企业管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固然要靠外部环境的改善,但从根本上说,要靠企业的内部工作来实现。我们的企业潜力还是很大的,不能因为外部条件的困难来掩盖自身管理存在的问题。要从严治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的“四有”职工队伍;制定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体现技术进步要求的经营发展战略;建立具有消化、吸收、开发、创新能力的技术开发机构,能够开拓市场和为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销售机构,以及迅速掌握国内外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的信息系统。企业的发展根本在于深化内部改革,发挥企业的内在动力,而不能靠自上而下的检查、评比、罚款等办法。当前能够立见成效的,就是改革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制度,切实解决“铁饭碗”、“大锅饭”的问题,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与此改革相配套,还要进一步搞好社会劳动保险制度的改革。
(九)理顺企业领导体制,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素质。根据《企业法》的规定,国营工业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这是一项基本制度。实行厂长负责制,同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都是为了办好社会主义企业。实践证明,制度再好,也要靠人来执行,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素质极为重要。凡是企业领导人之间关系紧张、内耗严重的企业,领导班子要坚决调整。任何企业都需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生产经营指挥中心,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都应当全力支持厂长行使职权。
(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有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步骤地实施。国营大中型企业,全都搞好一时做不到,但是先搞好一部分,逐步推进,则是完全可能的。天津市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他们的做法是,从改革入手,着眼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先选择一批管理基础好、内部潜力大、有发展前途的大中型企业进行试验。各综合部门负责为这些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在试点取得成效和经验以后,再逐步推开。对亏损大户则采取“一厂一治”的办法,用改革促进扭亏。根据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制定综合治理方案,确定扭亏增盈目标,落实责任和措施。对于那些扭亏无望而又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
总起来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需要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采取一系列措施,这是一项非常复杂、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但却是中国工业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我们一定要肩负起这项历史重任,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千方百计地把这项工作做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