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走上杨家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01
第8版(副刊)
专栏:

  走上杨家岭
杨葆铭
一条黄土小路,两排白杨树成林。老远便可望见杨家岭礼堂巍峨的楼顶。这座用陕北石砌成的、具有异国情调的殿堂如今已变成教科书中一帧精美的图像,变成亿万人进行精神宴会的所在。
逼人的静穆和朴素使每个游客到此便顿生敬意。曾汇集过时代的英才彦俊的神圣礼堂如今空空如也,只剩得一排排杨木花椅像一条条经历了海浪颠簸的帆船,在将革命送往胜利的彼岸后,停泊在这里,来接受游人疼爱的抚摸。毛泽东的大名气魄而大方地被写在了礼堂中央的横幅上。历史选中了他,礼堂主席台的中央终于为他空开了位子。历史上有哪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将政治、军事、哲学乃至艺术中的某些难以言传的契机操持和应用得如此潇洒!他的讲演是那样的亲切而动人,他的文风是那样的平易而质朴。他敢将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应用到党的报告中。他既会创造神话,又善于打破神话。神话经过他的加工和创造,也将会变成事实。那一年的春天,就在这座礼堂的中央,他绘声绘色地讲完北山愚公移山填海的故事后,不到6年,他便径直登上了紫禁城外那座朱色的城楼上,振臂一呼,一个民族的新纪元开始了。
顺着石砌的山路径直往上,礼堂后面的几孔窑洞就是他当年栖身的地方。这位生长在湖南水乡的农民的儿子,万万不会想到他的大半生将会在中国的北方度过,他生命中最鼎盛的岁月将会留在陕北的土窑洞里。当他第一次穿着草鞋走完了湘乡5县,他的家乡就再也挽留不住他了。他一旦跨上了马背,整个中华土地不够他驰骋,而一旦安定下来,便按照经济的原则,只给自己选一块能够散开步的地方。就在这所不足20平方米的小院里,就在这陕北的土窑洞中,他度过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他的脑海里时时刻刻都在为芸芸众生设计着一个美妙而幸福的乐园,而他自己却过着像乡村教书先生那样俭朴的生活。多少黄发碧眼的异国人对着这清贫俭朴的生活而耸起了双肩;多少白发老者来到这里,追寻和重温那个火热的年代。而那些身穿白衬衣的莘莘学子,才看过教科书,来到这里借用眼前的实物给以重新理解。看一看他盖过的这粗布被褥,用过的劣等笔砚,和悬挂在窑壁上的发黄了的地图以及他亲手耕种过的那三分菜园,估摸一下这一切对于每个游人在心灵上所产生的那种崇高的教化意义。
历史是公允的。造化也是公允的。它在给了江南水乡以丰饶的沃土和秀美的景致的同时,也给了黄土高原这一历史的殊荣。杨家岭因了他的大名而声名远播,由一个荒僻而窄狭的山沟一跃变成亿万人所向往的革命圣地,变成让后人来瞻仰和沉思的至圣之所。每年,数以万计的人流来到这里,抒发着自己对这位伟人的一片深情和敬意。这种敬仰之情是至诚而冷静的,大多数中国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是出于一种自豪心理。在中国,能有这样杰出的人物出现,每个中国人脸上都感到光彩,从这个意义上说,镌刻在水晶棺上的他的生卒年号只表示了一个时间,对于他,消失了的只是肉体,而他的精神是永存的。
红日当空,杨家岭一片明媚灿烂。守护在礼堂两侧的白杨树伟岸挺拔,与礼堂的顶端比肩而立。牧羊人的歌声又回荡起来,这悠长的小调是他竖起的一座不朽的丰碑。未来的历史学家将会以如椽的大笔,把他的大名与杨家岭紧紧地排列在一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