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活牛取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02
第2版(经济)
专栏:

  活牛取黄
本报记者 吴长生
10月21日午后。尽管细雨霏霏,可广西西林县那务村头的一片草地上,依然挤满了围观的壮族、苗族农民。
才四五分钟,第一头打了麻药针的黄牛便蔫蔫地卧下了。几个小伙子麻利地捆住4蹄,让牛向右侧平躺。身穿白大褂的手术员只在牛肋上轻按了几下,便找准了位置;用肥皂水清洗之后,噌噌几刀,两条肋骨间被刮出了一块大约10厘米长、6厘米宽的净皮。消毒,蒙创布,术前准备刚做停当,主刀手锃亮的手术刀就沿着创布中间的开口稳稳地划下了。
牛皮,肌肉层,腹膜,依次齐整整地裂开。还没见出什么血,主刀手已用两指从刀口夹出了青白色的牛胆。胆囊被小心翼翼地剪开后,他用手术钳轻轻一拨,便夹出了黄床。助手用消毒纱布接定乒乓球大小的黄床。主刀手则用细细的手术针缝好了胆囊内外壁,然后又依次缝合创口,最后在表皮上涂了一层药膏。
整个手术,一共只用了12分钟!我原来准备咬着牙看大开膛大流血的,谁知从活牛肚子里往外取牛黄竟是这么简单。再看那黄床上,结着斑斑点点薄薄一层黄霜。
第二头牛可不像前一头那么温顺,麻药针打过10分钟了,它还倔犟地站着,不让人靠近。小伙子们费了好大劲,才用绳子套紧牛腿,硬把它扳倒。从清洗到开刀,它一直不停地“哞哞”吼叫,并使劲挣扎。它带的小牛犊,急得在手术员身后来回蹦跳。更让人揪心的是,主刀手在刀口里掏了20多分钟,还没夹出牛胆!
“这并不算意外的麻烦。”中国牛黄开发公司的阎美连总经理大概是为了转移我的注意力,轻声解释说:“原因很简单,一是牛壮,二是麻药用量少了点。因为取完黄后,牛主马上要把牛拉回去,所以我们尽可能少用麻药。牛体力强,用劲挣扎,肝胆就上缩,掏起来自然费事。补点麻药或刀口向上豁一点,就行了……”
他话音未落,为牛撑伞遮雨的小青年就大声招呼我们快看牛黄。喝,这个黄床与前一个大不一样:外表满是赭黄色的膏脂,真像个腌出油的鸭蛋黄。
腾!刚一解开绳子,那牛就弹跳了起来。小牛犊钻过人缝,一下子偎到母牛身边,还不住地摇着小尾巴。大家都笑了,我也出了一口大气。
天然牛黄是一味极珍贵、用途很广的中药,它实际就是牛的胆结石。边继续看取黄手术,阎总边向我讲起了牛黄。“过去,天然牛黄完全靠自然生成,只有宰牛时才能偶然得到,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国家不得不拿着大笔外汇到国际市场求购,但只能买到极有限的一点。为解决这个难题,有关科研人员下苦功夫研究,终于发明了在活牛体内培植天然牛黄的办法。只需在活牛肋间开个小口,把刚才你看到的那种塑料黄床放进牛胆,然后用生物措施造成特殊的小环境,天然牛黄就能自然生成。前一道手术叫种黄,后一道就叫取黄。”
种了黄的牛,需要什么特殊的照顾吗?
“既不要特别照顾,也不要喂特殊饲料。放黄床、生物措施,一次完成,手术比取黄还简单。几天伤口愈合,牛该怎么养还怎么养,所不同的是牛胆里自己开始结牛黄了。这等于国家在牛肚子里办了牛黄工厂,牛主在牛肚子里栽了棵摇钱树。”
结黄的比率有多高呢?
“基本是百分之百。”阎总十分肯定地说,“但结黄多少因牛体不同而不等。一般一年半为一个取黄期,时间长结黄更多。为了保证群众有收益,我们采取保底的办法,合同上写明,就是1克牛黄不结或只结微量黄,牛主最低也能得到百来元报酬。多结黄我们照价多给钱,最多的一次能得2000多元。”
培植的牛黄,与自然生成的牛黄有差别吗?
“经国家药物权威部门检测,它们的质量完全相同,而在主要成份胆红素的含量上,有的培植牛黄还要高些。它们都是天然牛黄,价格相等,比黄金还贵哩。一些老专家说: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牛黄。”
阎总目前已是“万牛司令”了。他们的业务遍及21个省市区、200多个县,有6万多头牛种黄,光这边远的西林县就有800多头。国家由此得到了宝贵的药材,养牛农民不增加投入就可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最近,国家民委决定把它列为科技扶贫的重要项目。
“牛种了黄,会不会影响干活儿、生育?”
阎总指了指在场的几位牛主说:“这也是牛主们最关心的,请问他们。”
马正仁,苗族青年,就是那头壮牛的主人,刚才还紧皱眉头呢,此时却喜笑颜开:“我们寨有5头牛试种了黄。开始,大家没把它当回事,所以有一家前不久把牛卖了,这次只有4头来取黄。”
“种黄后对牛有影响吗?”
“没有,照犁地、干活儿,照下牛犊子。我家的牛种黄4年,一年下一头犊。陶亚付的那头也下了两头喽。你看,这4头牛有3头是带着小犊来的,只1头把犊留在家了。”
陶亚付的牛这次结黄最多,可叫他牵牛来取黄时,他还嫌麻烦不愿来哩。现在一下子能得四五百元钱,他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你们的牛以后还种黄吗?”
“种,种!而且还要多养牛!”
不到1个半小时,4头牛的取黄手术全部做完。牛黄公司当众兑现,把一沓沓10元的票子付给了牛主。
还没等围观的人走散,牛主们已分别牵着牛,乐颠颠地上山回寨了。马正仁的老爹有意高声吆喝着牛,引得大家都抬头看他。他得意极了。(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影)(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