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南行,南行……——电视系列剧《南行记》拍摄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02
第8版(副刊)
专栏:

  南行,南行……
——电视系列剧《南行记》拍摄散记
陈华
当四川电视台两年前决定投巨资将《南行记》拍成电视系列剧时,《南行记》已写成了半个多世纪。这之前,电影《漂泊奇遇》(上影)和《南行记》(峨影)已将艾芜的这部著名小说搬上了银幕,因而给电视剧留下的创作余地很小。
导演潘小扬刚接受拍摄任务时,朋友们都替他担心:会不会“屋下架屋,愈见其小”?
强盗、小偷、烟贩子、盗马贼、善良的山民、美丽的傣家少女……传奇式的人物和绮丽的西南风光,构成了艾芜小说独特的韵味。因此,电视剧《南行记》的创作人员一开始就有这样一个愿望:让观众追随主人公颠沛流离,尽情体验丰富的人生。
然而,艾芜描写的时代毕竟相去太远了。摄制组赴云南选择外景时,发现艾老笔下的山寨早已面目全非,“木脑”(景颇族的图腾)现在大多由水泥筑成,看不到木头的了。为了真实地再现当年的场景,摄制组行程7000多公里,沿艾芜当年南行的线路走了一趟,好容易才在云南盈江县昔马乡找到了《边寨人家的历史》这一部的拍摄地,在那儿盖起一座有40间房子的山寨,用木头搭起巨大的“木脑”,还从当地村寨买来演员的服装,目的只有一个:离生活近些,再近些。
就连主要演员也挑“土生土长”的。在《山寨人家的历史》中阿星的扮演者叶根是佤族人,一次在街上给导演碰见,后来果然用了她,她过去从未演过戏,这次是“现炒现卖”。演阿月的钱冬莉是哈尼族人,导演是从昆明街头的一幅挂历上发现了她。这次让她俩挑大梁,导演只是觉得气质上民族演员更接近角色,这使得想来争角色的许多名演员抱憾而去。
拍摄过程中,为让观众能身临其境,体悟南行的精神,摄制组可谓用心良苦。他们注意摄影、照明、音响等艺术手段对主题的综合表现力。为拍出理想的画面,在外景拍摄中,他们常常是5点钟起床赶日出,日落前两三个小时抢天黑。难怪片子在播出后,那精美如油画的画面、那忧郁深沉的主题歌、那边寨的人情……令观众仿佛置身艾芜当年南行的氛围中,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艾芜在谈到《南行记》的写作时讲:“漂泊的时间长了,经历的东西多了,就想把它写下来。”《南行记》由几十篇短篇小说构成,反映的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人物,只有一个始终存在的人物——“我”。编导人员创造性地构想:能否让这个“我”来指引剧情发展并点化剧情呢?这就需要艾芜本人亲自出演。
没想到艾芜很爽快地答应了。今年5月拍戏时,正好是艾芜满87岁。这样,艾芜不仅是第一个直接客串自己作品的作家,而且成了中国影坛年岁最高的“演员”。
艾芜的戏连续拍了7个上午才告完成。那几天,腿脚不便坐在轮椅上的艾芜总是准时来到拍摄现场。为拍好那一组旋转的片头头像,在一间光线密闭的房中,老人坐在轮椅上由着年轻人折腾了一上午,却没有半点怨言。
请艾芜拍戏前,摄制人员担心,艾老自己演自己会是个什么样?没料到,艾芜虽说过去没拍过戏,入戏倒很快。一次,他在拍戏中念到“我87岁了,还想南行,走那条山路,只要同路的是阿星和阿月”这句台词时,老人竟泪流满面了,在场的人大为感慨:“真是生活造就艺术。”
6部12集电视系列剧《南行记》,现在已拍成4部6集。其中《边寨人家的历史》在电视剧“金熊猫奖”的评比中,夺得了最佳电视剧的桂冠。巴基斯坦评委卡马尔说:“依我看,在摄像、构图、用光、音响和整个导演的总体把握上,《南行记》所达到的审美水平在当代世界荧屏上都是一流的。”但潘小扬很清醒,作为系列剧,《南行记》的成功必然是整体的成功,后面的拍摄更难了,而且作为执著追求艺术的人,回荡在他脑际中的永远是艾芜为《南行记》重印写下的那段文字:
“人应该像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
因此,他只想着继续南行,南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