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不倒翁”漂洋过海——大连乡镇企业出口创汇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30
第2版(经济)
专栏:

  “不倒翁”漂洋过海
——大连乡镇企业出口创汇纪实
本报记者 段心强
真没想到,大连市的乡镇企业在全国计划单列市中获得三个第一:
1990年出口商品交货值13.5亿多元,居第一位;
拥有全国乡镇出口创汇先进企业31个,居第一位;
企业被命名为全国贸工农联合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有8个,居第一位。
说句公道话,在大连,国营工业的困难,乡镇企业大部分都有。可不管如何,它们却像一个个“不倒翁”,在挫折中思索,在摔打中前进。1990年总产值达到71.2亿元,比1989年又增长14.8%,占全市工业净增值的65.7%,乡镇企业已成为大连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土”即“洋”的哲理
在外国人心里,什么是“洋”货?有一句话使许多农民企业家眼睛一亮:“土”,即“洋”。对,我们的“土”,在外国人眼里就是“洋”。大连搞乡镇企业,就是在“土”、“特”二字上下功夫。这里海水条件好,养殖对虾、鲍鱼、海参、贝类得天独厚,沿海乡镇普遍开展海上“垦荒”,使一些世世代代荒凉、冷落的海滨,变成繁忙的“海上牧场”:建成世界最大的海参养殖场、鲍鱼养殖场、对虾养殖场。一年水产总量74万吨,产值13个亿,出口创汇1.7亿美元。友谊乡金华兴实业有限公司,本该靠海吃海,可他们过去拦海造田,鱼没得到,粮也打得不多,农民年头干到年尾,还是吃不到嘴里,穿不到身上。对外开放后,他们看到自己海里盛产沙蚕,在当地没有用处,可日本人钓鱼当饵料特别需要。于是便组织捕捞加工,结果在日本市场成为抢手货,每年创汇200多万美元,人均收入多达3000多元。
对土特产搞深加工、精加工,使之多次增值,是大连乡镇企业走上新台阶的一个标志。大连沿海的海蜇皮世界著名,许多国家的商人抢购。过去这里只是盐腌、凉晒一下就出口,到日本、香港再加工、包装,售价倍增,自己的“摇钱树”被人家摇去了钱。金德海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景俭,他不相信中国人比外国人笨,建成加工厂,引进速冻机、切丝机,冲洗、冷冻、切成用户需要的各种形状,保持了海蜇皮的新鲜度,提高了级别,成为日本市场上的畅销货,经济效益翻了一番,好多外国客户上门要求长期合作……
借“梯”上“楼”
大连的一些农民企业家认为,搞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图加工、补偿贸易是一种很好的生产、经营形式,但没有条件都搞。他们广纳人才,借“梯”上楼,生产自己的出口产品。
新金县的瓦窝镇离海远,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只有人托人,找门路,最后找到瓦房店轴承厂的退休干部周喜玉,办起大连冶金轴承厂。没技术人员,他一请就是60多个离退休的高级和中级工程师;工人素质差,他又请了一批退休的8级工。全厂750人,工程技术人员就有100多。他们搞技术改造,当年就生产出国内外紧缺的轴承,同时开发出30多个新品种。德国用户检测后说:“主要技术质量指标达到瑞士SKF同类国际王牌产品的水平。”有货,就有识货的人。世界各地纷纷来信来人递交订单,去年创汇260万美元,今年往少里说,也要创汇400万美元。这类乡镇企业逐渐增加,大连特钢厂、金州钻井机器厂、庄河尖山汽车配件厂、旅顺塑料机械厂……都聘请一批退休的科技人员,按国际标准生产,一路绿灯,畅销国际市场……
搭“船”过海
乡镇企业“船”小,飘洋过海多禁不住风浪,他们便搭别人的“船”过海。
搭“船”法一:为出口企业配套生产。大连的许多大企业,如造船厂、冷冻机厂……这些大“船”经过改造,已经在“公海”上畅行无阻,生产能力迫切需要扩大。乡镇企业与他们联合,为他们生产配件,自然就搭“船”出海了。旅顺龙王溏机械厂虽小,可人员素质好,生产的都是“标准件”,可没有定型产品,出不了口。他们见冷冻机厂要扩散出口产品的附件,便主动上门联系,承担搅拌器零件的生产。从此,这个乡镇企业不但不再愁自己的产品没有销路,而且绝大部分都随着冷冻设备出口世界各地。运用这种办法出口的乡镇企业越来越多,往少里说,全市也几百家。
搭“船”法二:代出口企业生产部分产品。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许多乡镇工厂生产的产品完全可以出口,可就是找不到国际市场的“入口”。他们与出口厂联合生产,产品很快就进入国际市场。如大连一家无纺布厂技术先进,产品质量好,经营有方,在国际市场上信誉高,产品供不应求。两家乡镇企业经过整顿,在生产某些产品上达到这个厂的生产水平。联合后,大厂把自己的出口产品分给他们一部分,生产后经过严格检查,统一出口。从此,这两个乡镇企业全部扭亏为盈,一年实现利税500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