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撩人心肺的好戏——看四川方言话剧《死水微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06
第8版(副刊)
专栏:

  撩人心肺的好戏
——看四川方言话剧《死水微澜》
苏叔阳
我对话剧有股风吹不冷、雨浇不凉的痴情。看了成都话剧院的方言话剧《死水微澜》,热情的火苗又陡然升高了。
这是根据李劼人先生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要把一部须静心阅读几天的巨著,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搬演在舞台上,而且不出原著的大格,保持它的韵味儿,实在大不易。倘或再要求剧作者有新的创作来丰富原著,那就更加难乎其难。然而,这一出《死水微澜》,是成功的。
这出戏,剧本与演出的风格格外和谐。查丽芳集编剧与导演于一身。她想怎样地在舞台上演活这篇巨著便怎样写剧本,让剧作家与导演的矛盾缩小到近乎零。舞台美术与灯光的设计、使用都与剧本、导演构思、演出风格相一致,盖因这一切均在查丽芳编导的统一构思之中。这戏,流畅、自然、火爆炽烈却又时时插入动人心魄的抒情段落,让人落泪,又让人提神。有点子麻辣汤的神韵。
先说剧本。戏剧的叙述方法与小说不同。查丽芳在改编《死水微澜》时,在如何保持原著情节,尽量增大信息量上一定动了许多脑筋。她把小说的、电影的、中国古典戏曲的叙述方法成功地移植到话剧舞台上,大幅度时空跳跃、组接,犹如电影的“蒙太奇”语言一样,在短短的演出时间中,行云流水般地展现了原著所展示的时空。好像她的剧本基本上没删掉原著中所有值得一提的情节和事件,从而保留了原著的基本面貌,让人看戏而可以窥见原书。
然而,当注意力过于集中于某一方面时,也就很可能在其它方面留下小小的缺憾。剧作家过于执著追求情节与事件的展示和新叙述式样,也就难免给人一种匆促感,好像情节与人物都在急忙忙地赶路,好腾出空儿来把故事说完。
再说导演。看这出戏,让你处处感觉到导演闪烁的才华,那真是才气逼人,锋芒毕露。她把电影的、戏曲的、舞蹈的,以至川剧中的伴唱和文武场等等手段都使用上了。造成了亦幻亦真,亦虚亦实的效果。灯光、声音、道具——特别是那几块巨大的红绸、黑绸——都成了导演手中变化时空、抒情写意、渲染气氛的得心应手的工具,包括群众演员的形体,都成了营造独特氛围的有生命的活道具。大处,洋洋洒洒,刀劈斧剁,全然像个西部大汉;细微处,又一派女儿家风度、让情歌、水声勾画心境。这剧本是导演写的,而更成功的,是在舞台上演出的活的剧本。
倘说不尽意之处,这便是导演太尽意了。导演用各种手段,淋漓尽致地发挥,也就影响了观众介入创作的投入感。同时,这种长走山险道,令人目不暇接的演出,也就让观众没多少空儿沉下心来思索。在节奏上,过于紧也同样容易让人觉得平,而缺乏舒展。
再说演出。这戏的阵容齐整,而且演来尽心尽力,浑然一体。导演的意图,剧本的含蕴,都体现在舞台上,没有近来常见的某一块塌腰让人格外遗憾的演出通病。看得出来,这是支基本功扎实的演员队伍。几个主要人物:邓幺姑、罗德生、顾天成、蔡兴顺都令人信服,确是清末庚子年间四川天回镇上的人物。尤其扮演邓幺姑的吴珊珊,年少担纲,这么重的戏,这么累人的台词,两个多小时不间断地演出邓幺姑大起大落,一生中喜怒悲欢,实在不易。
成都话剧院的《死水微澜》让我如此动情、兴奋,盖因其韵味独到,活生生的四川生活,活生生的四川风味儿,动人心魄的活的戏剧谁也无法取代,而大凡是谁也无法取代的东西最具生命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