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相声的“包袱”与智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07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相声的“包袱”与智慧
沙妮
生活中有一种东西不可或缺,那就是笑。相声使观众在笑声中获得愉悦,也正是在这笑声中,相声实现了自身的审美价值。
但是,并非所有的相声都能给人审美享受,也并非所有的笑声都具有审美意味。在剧场或是电视机前看一台晚会,你会发现相声演员总是“红角”,他们的表演也不乏笑声的回报。然而,内涵丰富、真正值得人回味的段子或“包袱”并不多,而大多流于平庸、油滑,甚至粗鄙不堪。有的演员以相互取笑、逗骂来博取廉价的笑声。相声这一艺术形式被简单地混同于插科打诨,其表演也渐入俗套。
相声使人笑口常开的魅力在哪里?演员惟妙惟肖的动作,捧哏逗哏的两人憨拙与灵巧的鲜明对比,等等,这些之所以逗人发笑,其本质就在于它以相声特有的方式展示了作者及演员的智慧、机智与才情。
比如“抖包袱”,这是相声艺术中引人发笑的最直接的表现手段。“包袱”从容一抖,人物的性格、心态,亦或事物的特征顿时醒目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亦常亦奇,满场观众应声开怀,悟在同一刹那,笑在同一刹那,笑声中观众融为一个共享欢乐的整体。这一整体所创造的一种氛围、心理环境,又进一步强化了每一个体的感受,从而使观众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
对世俗众生百相的描摹是如此,对时代的把握写照也同样如此。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将文革中狂热的现代迷信、盲目崇拜集中到照相这一平平淡淡、不为人注意的生活小事上。包袱抖得干净利落,在观众的哄堂大笑中,那个时期的滑稽、荒诞顿时昭然若揭。
而时下的一些相声段子,虽说反映生活,却不能洞察生活、把握生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组织包袱或循旧落俗,没有新意;或失之离奇,给人生拉硬扯之感。表现人物、反映事物一味夸张,只求逗人发笑,把握不住本质。充分暴露出感知生活的浅薄,更谈不上那种把握生活的机智、才情。
可以这样说,大凡生命力强的段子,其“包袱”集中体现出这样一种智慧:一种对生活、特别是世俗生活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通达者的智慧与机智。它洞幽烛微,不为任何表象所迷惑;富于创造活力的思维自由无羁,不为任何成规、程式所束缚。同时,它又是通俗通众的。一个高超的包袱,蕴含着作者、演员对自己的观众,尤其是较为稳定的观众群,如市民阶层的深刻了解,感同身受,包括其文化模式、生存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语言习惯、审美趣味等。观众的笑,最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他们对作者及演员智慧、机智、才情的理解、欣赏和评价。当然其中也包容了观众与作者、演员对事物的共识与默契。
因此说,相声赋予人们的笑声,就基于作者、演员的智慧、机智与才情,这是相声艺术的特性,是相声应该具备的重要审美价值,也是创作相声时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