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为国争光的人们——记万门级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研制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30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为国争光的人们
——记万门级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研制组
张东文 李军 王洪山
中国邮电工业发展史上必将记下这辉煌的一页: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和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联合研制成功了国内最大容量的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
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邮电程控交换产业将在高技术的武装下,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走上自强之路。
面对新技术浪潮的挑战
万门以上大容量电话程控交换机是现代信息产业的高技术产品,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能够生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信息交换需求的急剧升温,前些年国家虽然靠进口程控机缓解了燃眉之急。但是,我国庞大的邮电通讯网却未研制出自己的程控机。
1989年9月,在一次设计方案的论证会上,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谢培泰、年轻的高级工程师邬江兴提出的一种新型程控机的设计方案,吸引了邮电部9个单位众多通信专家的注意。他们把国防科研中计算机的技术储备大胆地移植到程控交换机中去,当时虽然讨论的是4500门的方案,但是他们提出的分散控制方式,复制T式网络结构,使与会专家耳目一新、喜出望外,这完全是世界程控机技术最前沿的东西,外国人也刚刚开始探讨,而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技术,中国的程控机如果放在这样的高起点上,赶超世界水平大有希望。于是,专家们把期望的目光投向这两位军人的设想上:不搞4500门,直接上中国的万门机。
谢培泰、邬江兴心里清楚这项工作的难度:国外公司开发万门程控交换机一般历时5至7年,开发工作量以几千人年计,耗资5至14亿美元,才搞成功。
尽管难度很大,但这一项目又是国家急需。他们了解到,在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邮电工业总公司直属的几十家工厂订货直线下降,他们生产的老式机电型交换机,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的新要求,正在被新技术无情地淘汰。走仿制的路吧,全国100多家厂家嗷嗷待哺地想引进国外生产线,国家反复筛选,最后选出10个厂家向世界招标。但历时数年,一场政治风波之后,禁运、封锁、停止贷款,仅一家厂勉强开工。民族工业行路难!
“落后并不可怕,怕的是失去中国人的骨气、志气。过去,靠自己的力量我们能研制出卫星、导弹、原子弹,现在也一定能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容量程控机”。邬江兴和他的战友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大胆地向邮电工业总公司作出了承诺。
自强不息的民族魂
“上‘万门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从此,不论隆冬还是酷暑,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楼里,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没有寒暑假。终日挑灯夜战,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我们曾查看过实验楼的出入登记,整个研制集体每人每年平均加班竟达200天以上。
谢培泰,52岁了,是这群开发者中唯一的“老”字辈。70年代初,他曾是百万次计算机等项目的负责人,早已功成名就。可是他却偏要拖着多病的身躯,涉入新的领域来重新学步。
39岁的罗兴国在学院里没有住房,每天加夜班以后要骑自行车回妻子所在的外贸宿舍。经常深夜一两点钟敲开大门,当看门老头知道小罗全年各种补助加在一起不过600多元时,怎么也不相信。
邮电工业总公司的程则恭的一位在合资企业工作的大学同学盛情邀请他去共事。为了造中国自己的大机器,老程毅然谢绝了老同学的美意,忘我地投入攻关之中。
担任现场总指挥的鲁国英,36岁的教研室副主任,与在深山工作的妻子分居8年,没时间跑调动,每天加班到深夜,累了就睡在试验楼的机房里。
还有,研制组的这帮研究生们,都二十八九了,婚期一推再推。他们把时间都贡献给了共和国的程控机事业。这些在高技术领域拚搏的知识分子们,累坏了身子,拖累了妻子,耽误了孩子,这般执著究竟是为什么?
“不为名,不为利,要为中华民族争口气!”这就是研制组全体成员的回答。
惊人的飞跃
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的计算机专家们,一直在刷新着他们攀登的记录:512门、1024门、2000门、4500门、10000门、40000门。
90年代第一年,他们终于搞出了中国自己的万门程控交换机。
邮电部集中了我国电话交换界最具权威的技术专家、学者,进行了全面而严格的检查测试,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认为该交换机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电话交换机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达到了80年代末期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系统结构和交换网络都有所创新,呼叫处理能力居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自行研制的万门级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仅用3年零4个月的时间,花费不到1000万元人民币就干成了外国人要六七年、耗资几亿甚至十几亿元才干成的事,这再一次证明了中华民族有能力自立于世界高技术之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