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北京冬贮白菜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09
第2版(经济)
专栏:

  北京冬贮白菜的变迁
本报记者 毕月华
北京市今年改革了冬贮大白菜的购销贮存办法,完全由居民自愿购买,自愿贮存,商业部门计划上市,并由商业和农业部门增加贮存数量,以确保冬春市场上大白菜供应。
这次改革是经过多年的酝酿才迈出的重要一步。
    大白菜统购包销的由来及影响
在北京市秋菜指挥部,记者见到搞了30年蔬菜工作的副主任陈兴业。他介绍说,在3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大白菜立下汗马功劳,从此,也确立了大白菜的当家地位。一直到70年代末,大白菜在居民冬天的餐桌上始终占了90%的席位。市政府把保证一年一度的冬贮菜供应当成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那时,大白菜的产、销是按计划进行,坚持计划生产,实行合同订购,计划上市。蔬菜工作者每年为大白菜提心吊胆和焦虑不安:种多了造成浪费,少了满足不了需求。1986年经调查只有70%的居民要冬贮大白菜,当时将播种面积由13万亩减到9万亩,谁知那年恰遇灾害,一二级菜率降低,市区到处出现购菜的长龙。1988年,大白菜面积又从9万亩增至11.7万亩,这一年人努力、天帮忙,秋后大丰收,满街都是大白菜,又出现了“卖难”。这说明蔬菜生产单凭计划安排很难。
统购包销带来了两种结果:一边是供过于求,造成的损耗与浪费越来越大;一边是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年年增加。7分购进5分卖出,居民则把低价大白菜供应看成是应得的福利,买菜时多多益善,贮存不好造成烂菜浪费。每年有很多大白菜运进城里,又变成垃圾运出去。不仅购销倒挂需政府补贴,而且相对“过剩”的贮存和降价销售的损失也要财政消化。
延续多年的这种大白菜统购包销办法,从表面看似乎是控制了市场,实际上是抑制了商品经济,政府、菜农和市场都背上了包袱。
在去年召开的市人大、市政协会议有关蔬菜的提案中,竟有80%与大白菜有关,还有一些人民来信,也要求改革购销办法。
    当家菜的地位逐步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有了很大不同,冬天大白菜在餐桌上的份额已由当初的90%降到1990年的60%。物美价廉的大白菜虽然还是冬令的主菜,但当家的地位却有明显削弱。
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北京约有半数以上居民住进了楼房。大白菜需要在60—70%的湿度下才能保持鲜嫩,显然楼房没有这个条件。家庭结构小型化,生活节奏加快,三口之家希望生活越简单越好,菜越干净越好。这些都使得冬贮大白菜不再像以前那样离不了。
北京郊区农民扩大塑料大棚、温室细菜种植面积,从1985年的2.5万亩发展到5.2万亩,细菜产量由2000万—2500万公斤增长到7000万公斤。今年蔬菜生产部门又建了2000亩日光温室,可为市场再增加500万—750万公斤细菜供应。加上从外地运进的,一般中等菜店在冬季也常有几十种鲜细菜供应市场。
这些事实表明,大白菜地位的变化并不是偶然的。
    改革势在必行 也需市民理解
如何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搞好大白菜的产销,还是个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的问题。现在北京市迈出了第一步。首先是把大白菜的播种面积由去年的12.3万亩,调减为10万亩;今冬明春国营商业收购量为3.4亿公斤,比去年减少14%;冬贮菜的供应,决定由3.3亿公斤减为2.35亿公斤,比去年同期减少29%。为保证居民冬贮以外的市场供应,市政府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310个大菜窖,加上老窖可把农田收获的近1/5白菜贮存起来。
季节生产和常年消费,分散生产和社会化消费,是蔬菜生产与消费的最大矛盾。日上市多少,向缺菜地区的外流量可能有多大,都难以预料。所以安排好供需,也并非易事,这也需要市民支持和理解。
应当看到,北京市大白菜供销办法的改革毕竟只是一个起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购销倒挂给财政带来的巨额补贴。要使大白菜完全从现行办法中解放出来,没有3—5年是不行的。路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北京市秋菜指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目标是:逐步做到减少11月份社会贮存,增加农商贮存,保证大白菜均衡供应,达到减少城市浪费,减轻群众负担,使生产、经营、消费者三满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