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一段鲜为人知的中美关系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09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一段鲜为人知的中美关系史话
凌扬
对于我们中国人视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革命气概的“延安精神”,美国人约翰·高林先生有他自己的亲身感受。他在刚刚问世的《延安精神》(英文版)一书里记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中美关系史话。
那是1944年,罗斯福总统亲自指派一个美军观察组前往延安,目的是对八路军的军事力量进行评价。这一点对于美国至关重要。因为那时同盟国曾经考虑向日本本土进军,不过这估计要付出一百万兵力的代价。而向东伸入海中的中国山东半岛可以作为进军日本的重要跳板。当时美国当局设想,如果让八路军加入盟军,可以使华北成功御敌,同时也可使山东摆脱日军控制。蒋介石拚命阻止美国人同自己的宿敌接近。因为他怕八路军同美国人接触并得到武器,将来对国民党不利。罗斯福不管蒋介石的阻挠坚持派出观察组。
当时高林上尉23岁,在美国战略情报局任职,是一位丛林中作战的能手。他在缅甸战场受命,参加这个取名为“Dixie Mission”的使团,转道重庆前往延安。他回忆说:“我们模模糊糊知道陕北有游击队在活动。”国民党向他们介绍了自己在该地区的活动情况,但是没有提到他们有11支部队包围着解放区。出发之前,7月4日在重庆观看一场垒球比赛时见到宋庆龄。她要他如实而不带偏见地把自己的见闻报道出来。青年高林对此颇感兴奋。
在延安,他们会见了共产党军队的高级领导人,并且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款待。在长达5个月期间,高林身为观察组里最年轻的成员,曾同八路军战士一起,多次越过黄河去侦察。他发现,八路军战士纪律严明,然而装备极差。高林还曾教八路军战士使用现代炸药去摧毁日军的水泥碉堡——日军就是用它们控制着广大地区。
分两批进入延安的18个美国人,由于同共产党人曾有联系,而且对他们的战斗能力给予好评,后来都受到排挤、冷遇,甚至迫害,并且无一例外地不再得到受信任的岗位或政府的职位。高林说:“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因为那个时期在延安,美国人同中国人之间,确实存在着真正的友好合作精神。”
1972年,延安之行以后过了28年,他同当时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的黄华在美国久别重逢,感到特别亲切。第二年,他和妻子、儿子应周恩来总理邀请重访我国,又同延安时期的许多老朋友重叙旧谊。
70年代末当我国实行开放政策时,高林经营的公司便同我国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今年9月,高林参加“前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第二次访华团”,在广州、桂林、西安旅行之后再次来到北京。他的儿子与儿媳随同前来。同行的还有当年同去延安的6名观察组成员、两位已故成员的妻子,以及观察组成员的10多名子女与友人。高林带来了刚刚出版的精美图册《延安精神》一书。在“老朋友团聚会”上,高林展示他的收有翔实史料与详尽解释的新作,并为大家放映他所收藏的记录当年观察组在延安活动与见闻的影片。他兴致勃勃,逐个镜头作讲解,一讲就是个把小时。
在同旧友新交的亲切交谈中,高林回忆当年说道,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穿着简朴,褪色的军衣上打着补钉,武器弹药很少,但是意志十分坚定。“那时在延安,有一种生气勃勃、催人奋发的气氛和成就事业的感情。我这本书就是想帮助今天的人们理解和把握这种延安精神。”
高林把这本书称之为“战火中谱写的中美友谊篇章”。书中收入的大量照片,许多都是珍贵的文物。当年他在延安以及敌后的军事行动中拍摄的大量照片,许多从未披露过。还有一些描绘延安日常生活的木刻版画,是周恩来送给他的。他介绍,结束了在延安观察组的使命之后,1945年春季,他把自己妥为保存的在华实地工作的成果都上交了。以后很长时间里,它们都没有受到注意。“在美中关系解冻的乒乓外交之后,这些案卷原封未动地回到了我的手中”,高林在画册序言中这样写道。
他认为,“华盛顿把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比较准确的认识拒之门外,使得美国在冷战时期没有一个有见地的对华政策,也未能得到那些深谙中国历史、文化并同中国的革命领导人保有私人交情的杰出人士的相助。”他说他相信,如果延安之行的成果能够得到政治家们的弘扬,“那么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那种命运,是可以避免的。”一位最先读到该书的美国读者强调,高林此书“抢救了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一段失落的篇章。它本来有可能改变当代的历史,并使美国两次避免在亚洲作战的失败。”
高林回忆:“在那些日子里,我们之间的关系是亲密友好与合作的。”他承认自己在1944年夏季前往延安的时候是一无所知的,然而到年底离开那里的时候,情况已大不相同。今天他在自己的书里想要说明的是,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对美中两国人民都是会有好处的。他指出,此书“通过重述早年历史上的种种轶事,很可能对当年失败的政治与错误认识有一个新的估计,使美中两国的合作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离京前夕,在亲切的、家庭气氛的告别宴会上,高林用一句简短的心里话祝酒说:“我们不能容许延安精神消逝。”如此情真意切,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场几代中外人士的热烈呼应。高林的挚友、已故马海德医生的夫人苏菲,回顾他们两个家庭近半个世纪的友谊,深情地说道:“患难中结交的友谊最为知己。”高林的《延安精神》一书,正是在马大夫的鼓励下写的。
当年美军观察组医官卡斯伯格少校的孙子、5年前来到香港经商的玛尔文·卡斯伯格(第三)在告别宴会上告诉大家,这些年来萦回在他脑际最多的,是祖父所说他在延安度过的那人生最有意义的一段,但不是人人都能有的经历。这位青年希望中美友好将继续发展。他说:“相互理解与友谊将会在我们这一代实现。我们将以诚挚与能力来表明自己无愧于这一目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