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莫把娃娃当大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09
第8版(副刊)
专栏:周末谈

  莫把娃娃当大人
赵国政
在为建党70周年而举办的电视专题和电视晚会的评奖中,有两部分别由重庆市和四平市电视台拍摄的儿童专题片《我今天满十岁》、《我懂了!》,博得评委们的交口称赞,榜上有名。
其原因在于作品题材的审视角度、完成作品的构思方式、小主人公的举止和言谈,都体现着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儿童的思维逻辑。总之,它们是儿童的。
由此使我想到不少儿童专题片和各种儿童创作,却不能反映真实的儿童生活和儿童心境。如:有一首歌中竟让娃娃们唱出“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有一个描写当代很著名的为扑救山火而牺牲的小英雄的舞蹈,从舞蹈的起势到舞蹈的完成,简直就是一个把年龄和个头缩小了的邱少云。儿童作品非儿童化,恐怕绝非个别现象。其结果必然是既扭曲了孩子们原本的天赋纯真,也扭曲了孩子们应有的正常形象,给人以装模作样冒充大人的虚假印象。对于这样的作品,孩子们厌其乏味,成年人厌其失真,是不足为怪的。
诚然,孩子是要长大成人的,他们也无不盼着自己快快长大。基于这种心理因素,成人的作为,英雄的壮举,常常成为他们的梦寐和幻想。所以才有玩布娃娃、玩枪炮、驾着椅子当飞机等游戏,尤爱听古今中外神奇的英雄故事。因而在生活中或艺术作品里,由他们嘴里偶尔蹦出一句大人语言,或偶尔出现一个成人举动,会逗得人哄堂大笑。不过那是成人生活在儿童心灵上的折射——发轫于童心的稚言,出自于童心的憨态,与儿童作品成人化,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明人李贽曾说:“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李贽的“童心说”固然是他文艺思想的总体主张,并非专指儿童题材而言,但他的妙论,不是也能为创作各种形式的儿童作品,提供意义深刻的参考价值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