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红薯,从来被视为低贱的东西。而在四川省三台县,我们看见——红薯登天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10
第2版(经济)
专栏:

红薯,从来被视为低贱的东西。而在四川省三台县,我们看见——
  红薯登天梯
郭梅尼 朱卫卫
1990年10月,联合国的五位专家光临三台县,既不是拜访县长和知名人士,也不是考察华贵的丝绸和名牌酒,而是专程到县里最贫瘠的干坝王地区考察红薯加工情况。11月4日至6日,其中的两位专家又重返干坝王红薯加工专业村详细考察,细致地了解和测定了一系列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数据后,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汉生博士说:“你们这个村,是我进入四川以来看到的红苕加工搞得最好、效益最高的一个地方。我看到搞红苕加工的农民都改善了住房条件,改善了生活。”考察小组认为,三台的经验为第三世界贫困地区找到了一条致富的捷径。他们将为联合国提供一份报告,向发展中国家推荐这项经验。
今年5月,我们也来到三台县干坝王地区。天下着雨,红土高坡的道路又粘又陷,我们的鞋上粘了四五斤重的红泥巴。陪同前来的科技副区长邹光友说:这就是我们干坝王的脾气,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以前,这贫瘠的红粘土就只能种红苕。我们这儿流传着一首歌谣:
有女莫嫁干坝王,
筋筋红苕胀断肠。
要想吃顿白米饭,
除非上天见玉皇。
分管农业的刘登成副县长给我们算了一笔帐:“我们县红薯占粮食种植面积的40%,1980年以前,红薯是农民的主粮。以后,红薯由口粮变为饲料,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产量增长速度也很缓慢。原因何在?红薯不好储存,损失竟多达15—30%。损失大,价钱低,一公斤鲜薯才卖1角2分钱。但是,如果加工成粉丝就卖1.20元。红薯的出路在哪里?就在综合加工上。全县年产5亿公斤红薯,产值仅6000万元,如果将70%的鲜薯加工成粉丝,光这一项,就能创8000万到一亿元产值。”
仅仅把鲜薯加工成粉丝这一项,就能为这个县创造一亿元的产值,多么简单而又有说服力的算题啊!
把鲜薯加工成粉丝,究竟使用了什么复杂高深的科学技术呢?简单得很,就是将红薯磨粉晾干制成淀粉,把淀粉加工成粉丝。这项技术,早在多少年前就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熟知了。但是,它却一直没有变成亿万中国农民手中的武器。又有多少像制作粉丝一样简单易行的技术,至今仍关在科学殿堂,不能转化成为振兴中华的生产力!
三台县的领导人分析了这项技术不能普及的关键,在于农民没有红薯加工磨粉制粉丝的机械。他们便大抓小型红薯加工机械,让它进入家庭,进入村办企业。
“红苕加工要以市场为龙头才能大发展。”副区长邹光友深有体会地对我们说。这位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系的毕业生,不仅懂得红苕加工的技术,而且有现代商品意识。他说:“过去农民加工粉丝,只是为了自己吃,顶多过年过节,把粉丝染上红色,走亲戚串门当礼品。我们提出大搞红苕加工,一些农民担心,生产那么多粉丝卖给谁呀!”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商品意识,对科学技术就没有迫切要求。邹光友针对这个情况,抓了三手:脱色,将黑乎乎的粉丝变得又白又亮。小包装,一律改成像挂面一样的包装;统一牌号,叫“干坝王粉丝”,力争打出名牌。
“今年1月4日,我们在县里搞起了干坝王红苕粉条展销会,挂起大红的横幅,张贴起彩色的标语和宣传广告,在集市上热闹极了。一个多小时,运来的货全部卖光。接着,我们又搞了第二次、第三次展销会,一次比一次抢手。头一次卖1.10元一斤,第二次卖1.20元一斤,第三次卖1.30元一斤,价钱涨了,买的人反倒越来越多,你说怪不怪。”邹区长兴奋地回忆着。
去年,三台红薯加工专业户已发展到2013户,建立了83个红薯加工专业村。千家万户就地粗加工,乡县深加工。全县101个国营、集体加工企业,1万人从事红薯加工业。去年红薯加工产值达2700万元,通过加工使鲜薯增值约5倍。如今,三台县生产的红苕粉丝已经走出三台,销往全国许多省市。三台县还用红薯搞食品化工,深加工成酒精、变性淀粉和医药原料。科技副县长陈玉玖向我们介绍了红薯开发的广阔前景。他说:“综合开发红薯资源,是农业增产、工业增值的有效途径。发展以红薯为原料的食品、化工和医药工业,仅按粗加工增值5倍计算,就可以使我们四川省工业新增产值325亿元。”他又说:“红薯里含有丰富的营养,有在高温下不被破坏的维生素C和E,有的国家用它代乳粉,有的代水果,有的制成防治癌症的药物,有的将它研制成太空食品……红薯真是个‘宝’啊!过去,由于不懂科技,穷人怀宝不知宝。”
如今,三台县人有了科技意识和商品意识这两根支柱,搭起了一架天梯。身价低贱的红薯,攀上这架天梯,便一步登天了。
 (原载10月31日《科技日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