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待群众如亲人——记长垣县恼里法庭庭长陆学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1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法官风貌

  待群众如亲人
——记长垣县恼里法庭庭长陆学志
李涛 郝智增 赵景茂
3年前,河南省长垣县恼里法庭陆学志担任法庭庭长。消息传开,对他满怀希望的群众团团围住他。
一个星期过去了,陆学志没有收到一起案件。他耐不住这难熬的冷清,挎上水壶,揣着馍馍,骑着自行车,索性下乡找案办。
恼里乡是长垣县最偏僻的乡,全乡54个自然村都在大堤以内,到处是沙包,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自行车常要推着走。3个月的栉风沐雨,陆学志行程6000多公里,足迹踏遍了恼里乡的村村寨寨。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陆学志背水壶、带干粮下乡办案的事一传十、十传百,群众亲切地叫他“水壶庭长”。
一天拂晓,一阵急促的叩门声把陆学志唤醒。他赶忙披衣开门,只见雨水中站着一位满脸泪水的青年妇女。这位妇女叫朱银枝,产后刚13天,因劝丈夫丁恒兴戒赌遭打,一气之下,冒雨跑到法庭要求离婚。
陆学志先是耐心地诱导,等她情绪稳定后,又冒雨去找丁恒兴。一路上,陆学志边走边向丁恒兴讲法律、讲政策。到了法庭,这对夫妇见陆学志全身湿透,已近中午,还没顾上吃早饭,十分感动。丁恒兴当场承认错误,立下保证,双方重归于好。
陆学志待群众如亲人,就是对情绪急躁的当事人,他也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一位姓赵的当事人,因感情破裂与妻子离了婚,协议给妻子两千元钱,但执行中却变了卦。为了做好思想工作,陆学志连去他家三趟,都没结果。当他第4次登门执行时,赵母没好气地说:“人都快死了,还来逼命。”陆学志见赵某患病,什么也没说,忙着找药、喂水,又急匆匆借来架子车送赵某到乡卫生院治疗,整整奔忙了一个下午。当他准备告辞时,赵某拉着他的手感激地说:“陆庭长,不用你再跑了,明天只要我能起来,拄着拐棍也要借钱给你送去。”第二天赵某托人把钱如数送到法庭。
基层法庭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只有舍得吃苦、受累才能为群众排忧解难。郑辛庄村民钱风菊与丈夫郑增书因经济矛盾,常猜疑打架。钱风菊为此几次轻生并状告她丈夫虐待她。县法院受理后,认为构不成犯罪,随即转到恼里法庭请他们作民事纠纷处理。陆学志接到此案后,认为双方因经济上的相互猜疑引起矛盾,实为理财持家之争,只要思想工作做到家,和好大有希望。于是,他骑着自行车直奔数十公里外的封丘县钱风菊的娘家,找她做工作。谁知陆学志3次上门,却3次被钱家人拒之门外。陆学志不泄气,又几次登门做工作。钱家的人被他的真情感动了。他们把陆学志请进家中,陆学志抓住时机,耐心劝说,终于解开了钱家人郁结心头的疙瘩。为了使这对夫妻尽快和好,陆学志又带着郑增书,开着汽车到封丘向钱风菊赔情道歉,把分居半年之久的钱风菊接回家。当3个孩子哭喊着扑向她时,在场的群众无不为之感动。事后,这对夫妇为表示感谢,将一块题有“忘不了您,使我们破碎的家庭重圆”的玻璃匾送给陆学志。陆学志却将此匾的题词改为“痛苦分离教训切莫忘记,幸福团聚破镜重圆不易”回赠给他们。
短短3年,陆学志审理、调解、执行案件200多起,他所在的法庭实现了裁决无上诉、年底无积案的目标,他也受到最高人民法院及省市法院的表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