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河南农业三年治理出现两大变化 改造中低产田八百万亩,粮食亩产新增七十五公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11
第2版(经济)
专栏:

  河南农业三年治理出现两大变化
改造中低产田八百万亩,粮食亩产新增七十五公斤
本报讯 记者蒋亚平报道:轻轻合拢电闸,股股清水便从地下沿着井口、渠口汩汩流出,漫向四周的农田。这是中原大省河南,在北京农展馆向人们展示其农业综合开发成果的一个场景。
在河南省一些万亩节水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里,按照由中国农科院设计的这种灌溉方式浇地,平均节水30%,节能30%,节地1.27%,灌溉成本减少近1/3,单井灌溉面积可由50亩增加到70亩。
作为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8年至今,河南已经投入近10亿元资金用于中低产田的综合开发治理,总数达803万亩,同时还开垦荒地近10万亩。这些都超额完成了国务院同河南省签定的协议任务。
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是河南省组织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他们按流域和土壤分布情况,将整个开发区分为3大片8个治理分区,先易后难,集中开发。目前,每一个市、地相连开发片一般达到10万亩以上,每个县则在5万亩以上。
在综合开发中,河南省注意同群众利益紧密挂钩,引导广大农民投资投劳。据统计,最近3年,项目区农民平均每年集资8000多万元,投工折款8000多万元,加上各级配套资金,国家拨款与地方投资的比例大体为1∶3,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国家扶持为辅、地方配套和农民集资为主的投入机制。
河南省黄淮海平原开发办公室主任常运诚,用“两个变化”概括了该省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实效。首先是生产条件变了。这主要体现在修起了一大批诸如机井、沟渠、灌站、桥涵闸等农田基本设施,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近700万亩,各项目区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沟相通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二是产量变了。开发治理后的农田,一般每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5公斤以上。1990年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由1988年的327元增加到497元。农民和基层干部也从中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增强了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