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房改,我们受得了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11
第2版(经济)
专栏:房改系列报道(四)

  房改,我们受得了吗?
本报记者 王清宪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记者 王晓同
住房制度改革,使每一户居民首先得以家庭的身份参与;住房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所以,住房制度改革,会使每一个居民都不由自主地摸一摸自己的腰包。
租金成倍提高,我们住得起吗?
房价一套几万,我们买得起吗?
一提房改,人们首先考虑的是:我受得了吗?
的确,群众的承受能力,是房改方案设计者们最关注、最劳神、也最担心的事。
然而,无论是唐山的提租补贴,租金提到每平方米1.08元;还是上海的住房公积金,每月将5%的工资存入银行;抑或是广东江门、花县、深圳的出售公房,方案既出,设计者们惊喜的是:比预料的顺利。
骂声自然是有的,叫声更是不绝于耳。但是,骂归骂,叫归叫。唐山市百货公司的高建民,三口小家加老母住了79平方米,房改后月增支40元。他在喊吃不消。但问他:再给你加10平方米,你还要吗?他立即回答:当然要!
从心理承受能力看经济承受能力
从唐山到深圳,搞房改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低于经济承受能力。
住房,40多年来一直是城镇居民的福利。住房靠分配,天经地义,甚至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样一种观念之下,让人们多出钱租房,或拿相当大的一笔资金买房,是很难一下子都想通的。对“住房也是一种消费”观念的不认可,必然导致对房改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而这种心理状态往往又以“经济承受不了”为主要表现。
在“住房是福利”的观念之下,房改采取的提租、卖房等,被看成是自己正常消费之外的一种“外加负担”。居民往往是在吃、穿、行、用等方面的消费相对满足后,才来考虑对改革后的房租及购房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把住房开支看作家庭生活本来就该包括的、理所应当的消费,那么,住必然和吃、穿、行、用一起被统筹安排。住房支出就应该比家用电器等方面的支出更应优先考虑。
蚌埠棉纺织印染总厂的情况很能说明居民心理承受能力与经济承受能力的相互关系。
这个厂有职工7800人。1988年蚌埠市实行房改,他们当年就盖起一栋住宅楼,以每平方米280元的优惠价(仅包含建筑造价)向职工出售,一套约合15000元左右,首期付款5700元,其余部分15年分期付清。这第一栋的买主只是那些被住房困难逼得走投无路的职工。有的急等房子结婚的青年工人为买房而退掉了彩电、冰箱。但更多的人不肯买。第二年,又盖起一栋,交钱买房的人多起来了;第三年,第三栋新楼还没有盖起来,在工厂登记买房的已达1300户,工厂不得不按住房的困难程度,把他们编号排队。
两年多的时间,这个利润本来就不算高的企业,职工收入并没有多大提高,可承受能力哪来如此变化?究其原因就是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起初,人们觉得房子该分配,怎能出钱买?心里想不通。随着全市房改的全面深入推开,住房商品化的观念渐渐渗透到人脑。人们在算分、租、买的帐;分,不知要等多少年;租,20年租金就可以把房子买下,可那时,房子还不是自己的;买房合算!
观念一改变,房产科的人便不再是挨骂的“角儿”,反而成了人们托人情找关系的“红人儿”。
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分析
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应该怎样界定?到什么程度就不能承受了?恐怕不同的家庭都有各自的解释。
“不应影响正常生活水平”。不少的人这样主张。这是一句需要分析的话。
看生活水平,能够不把住算在内吗?
据调查,北京彩电普及率超过法国巴黎。如果房改“不应影响正常生活”是指不影响这样一种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那么,我们房改还有什么“引导消费”的作用呢?
房改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影响”居民现在的消费结构,使之更合理。
所以,各地在分散决策的同时,应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对“居民正常生活水平”有一个基本界定,便于大家对经济承受能力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认识。
关于经济承受能力,还有两个问题要弄清。首先,买房并不是一律要你买商品房。不少人一听买房就跳起来:“我们不是个体户,2000元一平方米,还要我们活吗?”其实,出售现有住房,大都是按标准价出售,所谓标准价,只包括建筑造价及土地征用与拆迁补偿费,不仅远远未达到商品价格,而且仅相当于成本价格的50%左右。其次,买得起买不起,不能用一次能否付清房款为标准。哪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也做不到全部一次付清。在香港,一般居民购一套普通住房需要20年时间;在新加坡为25年。即使像深圳这样居民收入较高的地区,据调查,在买现有住房的住户中,一次付清房款的也只有59%,其余41%要在15—20年内分期付款。在一次付清房款者中,有80%要向国内外亲友借款。
企业经济承受能力分析
房改提租达到一定程度,企业要给居民补贴。有的企业发牢骚:改革改革,就是揩企业的油。其实不然。深圳房改办负责人董日臣说:“实际上,住房补贴的性质就是工资——企业把工资构成中的住房因素合理地付给职工。谁发工资,谁就发补贴;是自然的。”
按国务院的房改精神,不超过工资的25%,地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定补贴额。那么,企业承受得了吗?
据我们调查过的所有房改城市测算,住房补贴额都在工业企业总成本的1%以下。何况,国家允许补贴一部分摊入成本,说明补贴负担并不全出在企业身上。这样一个比例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从长远看,企业是应该大声呼吁房改的。一来,目前由于各企业自有公房多少不一,企业在职工住房方面的开支相差极为悬殊,影响企业在平等条件下竞争;二来,现在企业无稳定住宅建设投资渠道,不少企业不得不挪用固定资产折旧金、大修基金、技术更新改造资金,这无疑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
经济承受能力,是房改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正确估价居民及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事关房改的成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及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会不断提高,这也是把房改不断推进的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