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今朝盛会更辉煌——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11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今朝盛会更辉煌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侧记
本报记者 黄振中 江正茂 郑盛丰
“56个星座56枝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在南宁,在广西,连日来人们兴高采烈地传唱着第四届民运会会歌——《爱我中华》。11月10日下午,这首雄壮优美的会歌,成为震荡在南宁广西体育场上空激动人心的最强音。
多彩的开始曲
热情好客的东道主,首先以一组地方特色浓烈的《壮乡风采》在全场3.6万多各族观众面前展现了一幅迎宾风情画:代表56个民族的56头瑞狮,欢腾跳跃,展雄风、迎嘉宾;接着是10台“台阁彩架”迎面走来,每台彩架表现一个神话故事和传说,其中有寓意深长的《金花和银花》、家喻户晓的《刘三姐》、《百鸟衣》等等,人物均由少儿装扮,站在颤动着的彩架上,煞是动人。谁看了能不赞叹壮乡人民悠久的文化和淳朴的民风;能不赞叹广西各族人民筹办全国民运会的一片深情!
下午4时,别具一格的运动员入场式,使开幕式出现第一个高潮。此时此刻,整个体育场成了五彩斑斓的欢乐的海洋:每一个代表团的出现,都赢得了全场喝彩;每个民族运动员的精彩表演都博得热烈掌声。
从辽阔的大草原走来的内蒙古代表团,率先进场,新疆、宁夏、西藏代表团相随而来。四个自治区代表方阵,首尾相接,随着鼓乐节奏,跳起同样热烈奔放但又风格不同的舞蹈。蒙古族小伙牵出赠送广西人民的骆驼;维吾尔兄弟展开祝贺横幅;藏族姑娘捧上洁白的哈达……宛如流动的民族“画廊”。不仅在展示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在展示宽广的民族胸怀:既是为比赛和表演,更是为团结和友谊而来。“向兄弟民族学习”、“向广西各族人民致敬”、“感谢各族人民对安徽的援助”……行进队伍中打出的一幅幅横标,抒发的是每个代表团的心声,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
军乐队奏出人们熟悉的《阿里山的姑娘》,台湾体育健儿整队进场。两支男女龙舟队员做着协调一致的竞渡龙舟动作。全场观众自发鼓起有节奏的掌声。是沟通,是共鸣?是鼓励,是欣喜?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个小时的各代表团入场式,好像只有一刻钟,让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这是我们祖国民族大家庭的缩影。来自北国南疆、长城内外56个民族运动员组成的方阵,簇拥在会场中央那个鲜艳夺目的方块——国旗图案的两旁,象征着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
绚丽的民族歌舞
“哐当!哐当!……”140面壮、瑶民间铜鼓,组成了气势宏大的铜鼓阵,再现了古骆越民族英武神勇的雄风。
这是开幕式上大型民族歌舞《民族之光》的第一个表演场面。
这种铜鼓,至今世界上只发现1600多面,其中广西就拥有900多面,堪称“铜鼓之乡”。因此不少人说,这种场面激越的“金鼓齐鸣”世界上绝无仅有。
气势不凡的“金鼓齐鸣”,鸣出了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壮族铜鼓激越高亢,瑶族铜鼓深沉浑厚,两种铜鼓交替齐奏,刚劲激昂,汇成一曲惊雷滚滚、气势恢宏的铜鼓乐,与既粗犷豪放、又矫健柔美的铜鼓舞一道,显示出了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文化的独特风采。
鼓声刚落,马蹄声又起。百匹德保矮马,百名勇猛坚毅的壮家少年,组成一队戎装小铁骑环场飞驰。这种身高只有85至100厘米的德保矮马,是世界上独有的马种,它个小力大,耐力强,擅爬山,长驮重。场上奔驰的矮马童军,个个英姿飒爽,朝气蓬勃,表明中华各民族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
如果说,铜鼓乐、铁骑队显示出刚勇的“骆越武风”的话,那么,抒情散文般的“富饶海疆”,则展示了中华各民族开拓前进的现代意识和不甘人后的精神风貌。
800多名珍珠姑娘,翻动着蓝白方绸,组成一片“无垠海洋”,翻起阵阵“海浪”,背景台上鱼儿成群,逐浪随波,组成了北部湾富饶而又秀美的景色;而京族姑娘在大海中播种希望、收获甜蜜的采珠舞姿,又隐喻着对我们民族美好未来的希冀。
在改革开放中奋进的民族,不会忘记与开放中相联系的大海。中国由南到北14个沿海开放城市,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正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西北海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沿海开放城市,展示了美好的前景,成为大西南出海最便捷的通道。
团结的盛会
开幕式会场东北角耸立两个醒目的大字:团结!团结体现在平等基础上,连结着进步与繁荣。
这是团结的盛会!
开幕式上,当一位壮家少女笑吟吟把一个飘着彩丝的红色绣球双手献给万里委员长时,他展颜而笑。
接过壮家姑娘敬献绣球的主席台前排贵宾,人人都笑了。
这时,来自南宁七所中学的小刘三姐们跳起了花伞舞。传说中、银幕上、舞台中的刘三姐是壮族劳动人民智慧的化身。刘三姐心中的红绣球,只献给勤劳、勇敢、正直的人。
现在,歌仙刘三姐骑着红鲤鱼,飘然而至,与相伴随的数百名小刘三姐,亮开金嗓向各民族体育健儿献歌,并以东道主的身份向嘉宾抛出象征友谊与团结的红绣球。一个个翻飞的红绣球,连结起56个民族,连结起11亿同胞。
团结才有力量,团结才能发展,各族人民深谙此理,民族团结之歌长唱不衰。
历史上,为了民族团结与统一,北有“昭君出塞”,西有“文成公主入藏”,南有“瓦氏夫人抗敌”。看那《民族之光》的《瓦氏阵法》表现的就是这一动人史实。明嘉靖年间,敌寇东侵,年近花甲的桂西瓦氏夫人,毅然挂帅出征,巧布战阵,全胜而归。瓦氏精神,光大至今。
有了团结的情怀,就有团结的共鸣。在最后一个表演场面,当560个青年,身穿56种民族服装,手持彩花,在场地中央,组成一簇簇怒放的民族花朵,最终汇合一起形成巨大的团结之花时,全场鼓掌。
当人们赞赏大型民族歌舞《民族之光》的成功时,可曾想到这背后的无私奉献?
侗族农民吴世平,为了做出最好的芦笙,赴湖南贵州,几经奔波,运回优质笙竹。为了给笙歌手赶做百鸟衣,侗家姐妹不讲价钱,自动挑灯夜战,如期做出200件。件件百鸟衣,缝进多少情,绣进多少爱。
那个《矮马童年》为盛会增色不少。但有谁知道,那些马背上的十二三岁壮家少年,曾磨破多少次皮肉。麻振渊,这位生长在矮马家乡的《民族之光》总体设计者,为了这场精彩的民族歌舞,为设计出56种民族服装,他废寝忘食,几易其稿,以致累得住院一次,胃出血两次。
无数人的劳作与汗水,化成了《民族之光》尾声中的火树银花。当色彩缤纷的焰火腾空而起时,那焰火流光溢彩辉映着56个民族的笑脸。此时,全场气氛,推向高潮。欢笑声中,又回响起那支动人而又熟悉的民运会歌: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附图片)
一、京族姑娘
二、瑶鼓风韵
三、壮家德保矮马童子军
本报记者李仁臣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