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故乡的市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11
第8版(副刊)
专栏:

  故乡的市声
张恩和
每当我听到北京人艺资深演员们表演旧买卖人京腔京调的吆喝声,就不禁忆起儿时故乡一些极有特色的叫卖声。
故乡是一个江南小城,虽是一省首府,但那时十分破旧,马路不平,陋巷纵横,市场并不发达。一些做小生意的走街串巷,根据自己的营生,用各种方式和叫卖声招徕顾客。无论白天或夜晚,哪怕你住在小巷深处,只要侧耳一听,就知道是卖什么的在向你传递信息。
白天里,“钉钉铎,钉钉铎……”,一种小铁槌敲击小平凿的声音由远而近。这是有人挑着箩筐卖糖饼或米糖(均如北方的“关东糖”,前者形如小火烧,后者形如大圆菜砧,可零打碎敲地论斤论两卖)。不过,且先别急,如果在这金属敲击声后伴有几声吆喝——“有鸡毛鸭毛换啵……”,则这又是收荒货的小贩了。他们也不限于收鸡毛鸭毛,只要他看中的东西,诸如旧衣服、空酒瓶以至破胶鞋、猪骨头之类,他都要。付给物主的有时是一把雪白的灯草(过去有钱人家才装电灯,普通人家点菜油灯,灯草是必备之物),通常则是敲下几块米糖,大人们随即转递给跟在身后的孩子,一桩买卖也就愉快地结束。
春雨绵绵,有人出不去家门买菜。不要紧,卖菜的会挑着一担碧绿的蔬菜从你家经过,还边走边喊:“青菜萝卜辣椒雪里蕻腌菜嘞……”,你可以随挑随拣。炎夏的日子,暑气蒸人,太阳西斜后,就有吸引人的声音传来:“黄瓤瓜,起了沙,吃啵……”,“吃打子瓜啵……”前者多是壮汉,且讨价还价颇需一番争执;后者则多是妇女,叫价反不大认真,只要收回全部瓜子,钱多给少给倒不甚在乎。
令人难忘的是寒冷的冬夜。每当夜静更深,隔巷时有一两声叫卖声随风飘来。或“薯呵……薯呵”,或“油炸……豆腐呵”。这时,我紧靠着祖母,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脑海里会立时浮现出叫卖人的身影:卖薯老汉左手挎着盖紧捂严的木桶,右手拎着一小盏灯,斜弯着躯体缓缓地向前走着;卖油炸豆腐的忽闪忽闪地挑着小担,也是一灯如豆。同是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微弱的叫卖声如细线游丝在空中颤动。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一年四季都有的卖茶叶蛋者。他们白天在街边摆摊,晚上就一副小挑深入到小街小巷,有时随着只敲不喊的馄饨担有节奏的击扁担声,叫卖声是那样抑扬顿挫,简直是一曲动人的歌。歌词是反来复去的两句:“茶蛋味道好,要吃就赶早;茶蛋便宜卖,要吃就赶快。”记得在小学时一次文艺演出,一位音乐教师还用风琴弹出了此调,引起了满场欢愉的笑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故乡的这些叫卖声可能不少已销声匿迹了,但它们一直保存在我的记忆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距我已越来越遥远,我却又感到它们仍然是那样亲切,那样清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