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山西锣鼓唱大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12
第8版(副刊)
专栏:九州风物

  山西锣鼓唱大风
齐荣晋
声如响雷的战鼓,火爆猛烈的扁鼓,激越昂扬的堂鼓,清脆热烈的腰鼓,尖厉明快的板鼓,清丽柔媚的扇鼓……
天下锣鼓聚山西,山西锣鼓甲天下。你会感到这是一个锣鼓的世界。不,这不够!这里的朋友会告诉说:锣鼓是你的一生。
这里要提到寒声同志,作为文艺史论家,近年来收集整理出百万字的资料,开始撰写《中国鼓史》。他会告诉你:鼓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山西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这里清晰地遗存和显现着中国鼓史的发展轨迹,是中国锣鼓胜地。过去在山西农村的许多地方,锣鼓伴随着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满月,百日时留百岁发,周岁时戴百家锁,十八岁行弱冠礼,相亲、订亲、迎亲、娶亲、求子、祝寿,出殡送葬,都需要鼓乐相伴,有“不响动不吉利”之说。现在胜利竣工、开业大吉、报喜庆功、经贸集会、逢年过节都是鼓乐震天响。村村有锣鼓,家家打锣鼓,人人爱锣鼓,“绕城西北东南走,处处皆闻花鼓声”,锣鼓已成为山西人民一种娱乐和社交的工具。
数十名头饰兽角、身着古将士装的农民列阵而来,送君一曲绛州鼓乐《厦坡里滚核桃》:[缓拍鼓心]秋风起[众鼓手和之]萧瑟凉[槌刮鼓架]入密林[搓鼓钉]核桃摇曳着,碰撞着[磨鼓帮]树枝要压断[磕鼓槌]一颗核桃掉下来,两颗、三颗[双槌交打渐次加快]成熟的果实开始坠落,碰撞,堆积,涌下山坡……
黄土地孕育了山西锣鼓,黄河儿女将她雕琢成艺术明珠。锣鼓在山西人手中出神入化,变幻万端。数十匹骡马驮一面巨鼓呼啸而来,如神骏天降,雷公咆哮;十数面鼓系于一人,从头至脚每个鼓都代表一个音区,像浑身披满了音符。打法分敲、拍、顶、搓、磨、磕、擂、刮,击打部位有鼓边、鼓帮、鼓腔、鼓顶、鼓环、鼓心、鼓架、鼓槌,打法与部位交错出至少六十四种效果。山西有数十种鼓,每种鼓又有大逾车斗、小不盈掌的形制。山西的鼓乐到底有多少种效果,谁能算得清?锣鼓声中,对垒之师布阵斗法,凯旋大军载歌于道,惊风雨泣鬼神的虔诚膜拜,战天斗地的狂歌劲舞,黄土地铁血搏击的历史、黄河儿女的喜乐哀怨全都那样痛快淋漓地抖擞出来,使你感受到生之伟力,陶醉于生之快乐。
这是多么熟悉的场景:百余名矫健彪勇的健儿擂响了直径两米的大鼓,四百一十名着古壮士装的农民组成了威风锣鼓方阵,绛县农民放飞起四条巨龙。他们曾以欢乐的节奏,铿锵的声响,恢宏的气势,壮美的形象掀开北京亚运会的帷幕,使国人振奋,海外瞩目。山西锣鼓,是黄河的精魂,民族的风骨,生活的旋律,时代的节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