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在喀什逛巴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13
第2版(经济)
专栏:

  在喀什逛巴扎
本报记者 赵兴林
新疆喀什是古丝绸路上的一座名城,这里的巴扎(集市)以其古老奇特而闻名。说它古老,因为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说它奇特,是它有别于内地的一般集市。而今这里的巴扎分工越来越细,有布匹巴扎,牲畜巴扎,帽子巴扎,粮食巴扎,皮革巴扎等。然而,喀什巴扎规模最大、成交额最高的当属东门外喀什大巴扎了。
尽管喀什市已有20多处巴扎,邻近的县、乡、村镇都有自己的巴扎。可每逢星期天的喀什大巴扎日,所有巴扎都要为它让路。这天从清晨起,车水马龙,人流如潮。附近各地农民、商贩、手工业者,有的赶着毛驴车,有的骑马,有的坐拖拉机,有的赶着牛羊,一起向喀什市涌来。有人说,喀什大巴扎是南疆的物资博览会,这话不假。上市商品有来自香港、天津、上海、广州和北京的高档工业品,有阿克苏的大米、伊犁马,阿拉伯的宝石、巴基斯坦的丝头巾,南疆特产巴旦木、维吾尔族人喜爱的花帽、印度的项链、苏联的头巾,以及埃及的化妆品等。真可谓“街上十里,瑰货云集”。
巴扎上的小吃,各有各的吃法,吃起来都别有风味。烤羊肉串随处可见,面食小吃有丸子面、炸馓子、拉面、油果、烩面,而抓饭、烤全羊、清炖羊肉算是上品了。在一个烤全羊摊前,两位身着鲜艳服装的维吾尔姑娘伴随着欢快的乐曲翩翩起舞。那些编织民族花帽、加工金银首饰的手工业者,则显得专心致志、从容不迫,谁也不担心别人会抢了他的生意。
牲畜交易市场声音嘈杂。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声、马的嘶叫声、钉马掌的敲打声连成一片,麦盖提县色力布亚镇维族农民看到我们,赶忙用手拍着一头膘肥体壮的牛头说,买它只用掉1500元,在家饲养两个多月可卖到2000多元。如果你想买的话,可到他家去选购。他家喂养着42只肉牛哩。
“那你们可发了。”听到这话,这位农民笑呵呵地回答说:可以发点财,但发大财的不是我们家。因为麦盖提县养牛羊最多的户有上千头,其中饲养百头牛以上的就有300多家。
巴扎是经济生活的一面镜子。同行的喀什地委书记徐效成告诉记者:“七五”期间,喀什地区实现了4个翻番。即:棉花生产由106万担增加到270万担,工业产值由2.7亿元增至5.6亿元,财政收入由5500万元增至1.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46元增加到600多元。正是生产促进了市场繁荣,去年喀什巴扎成交总额达7800多万元,相当于全市社会零售总额的1/5,高于全国集贸市场成交额平均数的5个百分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