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访博茨瓦纳苏打灰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12
第7版(国际)
专栏:博茨瓦纳通讯

  访博茨瓦纳苏打灰厂
本报记者 申明河 温宪
博茨瓦纳被誉为“钻石王国”和“牛的国度”,人们很少知道它还盛产苏打灰,并且还是国民经济的第三大支柱。苏打灰的生产是博茨瓦纳利用地下资源和外资,开发工业生产新领域取得的成就之一。在博茨瓦纳独立二十五周年前夕,我们访问了博茨瓦纳苏打灰厂。
苏打灰厂坐落在博茨瓦纳北部马卡里卡里盐沼东端的苏阿盆地,“苏阿”在当地语中是“盐”的意思。在古代,这里是一个内陆湖,经过数百万年的变迁,成了“千里盐碱烈日熏,荒芜人烟草不生”的不毛之地。今天,一座现代化的苏打灰厂就在这里拔地而起,在方圆二百平方公里的盐沼地上五十五口井在工作。盐水通过水泵从井中喷出,接着通过一百公里的管道被输送到二十五平方公里的池子里,经过加工合成就变成了像漂白粉一样的苏打灰。这个厂年生产苏打灰三十万吨、工业用盐六十五万吨、食用盐十万吨。据介绍,苏打灰是冶金、化工、玻璃制品和清洁剂的重要原料。工厂的产品绝大部分销往国外。为加强运输能力,博茨瓦纳铁路局还专门修建了由第二大城市弗朗西斯敦直通苏打灰厂的一百七十四公里长的铁路线。因此,当地工人风趣地说,只要盐水滚滚流,外汇保证源源进。陪同我们参观的苏打灰厂总经理劳森先生自豪地说:“我们为本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活力。”我们亲眼看到,随着苏打灰厂的建成投产,苏阿市正在崛起,投资一百万普拉(约合五十万美元)的市政建设正在进行。可以想象,这里不久将成为一个新型的工业区。
苏打灰厂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采用高技术;二是高度自动化。据劳森先生介绍,他们在工艺上吸取了美、日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最先进技术。在总控制室,我们见到三位外国专家在工作,他们利用手感式电子屏幕监测系统对全厂的运行状况进行控制指挥,然后通过步话机对各道工序的值班人员进行指挥调动。由于工厂高度自动化,我们在参观时只见机器转动,而很少看到操作人员。目前全厂工作人员包括外国专家,共有五百五十四人。
苏打灰厂是一个合资企业,从一九八八年签约到一九九一年投产只用了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全部投资七点三亿多普拉,政府股份占百分之四十八,外资占百分之五十二。充分利用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开发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这个企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标志着博茨瓦纳人民在发展国民经济道路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