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以法治教 教育兴桂——随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检查组赴广西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1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以法治教 教育兴桂
 ——随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检查组赴广西见闻
本报记者 卢新宁
10月中旬,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检查组在全国人大常委李琦带领下,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检查贯彻义务教育法的情况,记者随行采访。
必由之路
广西是个既富饶又贫瘠的地区,其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素称“有色金属之乡”。此外,还有丰富的水力资源,面积广大的浅海滩涂,品种繁多的海岸生物,茂密浓郁的亚热带林木,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建国以来,经济文化虽有很大发展,但这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依然处于低水平。这固然与它历史上基础薄弱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是智力资源未能得以很好的开发,成为经济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据统计,1990年广西每万人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与同期全国平均数相比,大学少44.3%,高中少15.42%,初中少17.99%。
在这次检查中,检查组看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把发展教育当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当成广西走向富裕所面临的最迫切、最重要任务。自《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他们立即明确提出“以法治教,教育兴桂”。
记者随检查组到横县时,正逢该县义务教育法宣传周,县委正副书记、正副县长等全班人马亲自走上街头为教育大作宣传,场面颇为热烈。
检查组在这个县召开座谈会时,又惊喜地发现不仅是教师,而且各职能部门干部对贯彻义务教育法各尽其责。荔浦县青山乡一位党支部书记深有感触地说:“我当了30年支书,过去只管种田,不管教育。学了《义务教育法》才知道,办好教育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希望所在
半个月来,检查组到过贫困落后的村寨,也到过大厦林立的新兴城乡,发现当地政府在财政收入紧张的情况下,仍保证教育经费有增长。桂西“老、少、边、山”的一些财政补贴县,尚有部分人口未能解决温饱问题,但县政府仍将全部收入(含补贴)的一半用于教育。在一些贫困地区,望着简陋的农民住房,再看看飘扬着共和国旗帜的整齐校舍,检查组同志感动得落了泪,他们从中看到了广西的希望。
5年来,广西人民共筹资17.86亿元办学,占同期教育经费总额的27.1%。正如当地一位同志所说:“广西人民像支援革命战争一样支援教育”,因为他们知道“教育意味着明天”。他们在短短两年内使校舍危房比率由25%下降到3%以下,如此速度即使在富裕省市也属罕见。5年来,广西中小学校舍比1985年增加了58.82%;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6.97%,巩固率达97.47%;70%以上的地区、乡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民族教育有较大发展,特殊教育亦已起步。
突出的问题
5年奠基,广西教育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然而检查组也发现自治区实施义务教育法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缺教师。
检查组在两个乡检查时发现学校的师资基本上不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因教师不足,只好大量使用代课教师,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按规划,全自治区要在2010年基本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八五”期间,需增补小学教师6.65万人,初中教师2.66万人。而1990年全区中师、师专分别招生仅0.74万人和0.33万人,累计计算,师资缺口仍很大。自治区政府的同志说:“广西师范教育现状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相距太远。拥有4200多万人的广西现今只有6所师专,桂林、梧州两个开放地区一所师专也没有。”一些县乡干部也反映:“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虽好,可师资培养我们是有责任没有钱,有责任没有权。”看来,解决广西师资缺口问题,一要靠广西自己的努力,二要靠全国的支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