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发展高技术之管见”——访著名物理学家马大猷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1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发展高技术之管见”
——访著名物理学家马大猷教授
柏生 国华
一个金秋的傍晚,我们来到中关村科学城寓所访问著名物理学家马大猷教授。马老不等我们坐定,便兴致勃勃地谈开了,其才思之敏捷,丝毫不像古稀老人。
高技术就是高效率
马老告诉我们,5年前,听说王大珩、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等4位老先生奋笔上书中央要求发展高技术,我们从心眼里赞成。随后,党中央在倾听200多位科学家论证意见之后,果断决策,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这充分表现了党中央的英明和远见。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思想,作为一名老科学工作者,我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
当代新技术革命的最重大的社会效应之一,是在社会总劳动产品中劳动力所占的份额下降,而知识和技术的比重不断上升。马老说,如果把这个现象换成比较通俗的话说,即高技术差不多和高效率已是同义语,发展高技术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现在举世公认,21世纪将是高技术时代。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一切工作都开始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保证了我国在当前变幻的国际风云中如砥柱触天,站稳脚跟。但同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相比,毕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中华民族要在新世纪来到时能初步跟上时代,立足国际社会,就要充分抓紧90年代,一方面深入改革开放,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技术,并尽快地把技术能力转化为生产能力。我琢磨着,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在发展高技术上失策,就将丧失高效益;迎头赶上、跨进21世纪的目标就要落空。为此,我觉得有必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
还要重视和发展中、低技术
谈到社会上有些关于发展高技术的议论,马老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有些流行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如若不加以纠正,甚至渗透到国家技术政策中去,那就危险。比如说,有人认为既然强调发展高技术,中技术、低技术就不必搞了,因为迟早要淘汰。这不是误解就是无知。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国家中,那里中、低技术产品比重要比高技术产品大得多。中、低技术不但是高技术的基础,而且也是高技术的用武之地。一个大型电子计算机每秒钟可运算100亿次,但只要其中有一个开关或接点有故障,计算机操作就会出现差错,甚至失灵。此外,中、低技术构成的产业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成分,即便在发达国家亦如此。德国人就认为,日本和美国已经确立了高技术的领先地位,但欧洲国家在中技术产品方面拥有竞争能力。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日、美占有高技术出口的份额分别为22.7%和21.8%,德国只有14%,但在中技术方面,德国出口份额却占有22.4%,比日、美的16.2%和11.6%要高得多。总的算起来,德国才是最大的技术出口国。这就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德国不放弃高技术,也不去争第一,但又注重中、低技术的发展战略,值得我们借鉴。
高技术事业呼唤科学组织家
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实施国家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我国还需造就几百个、几千个科学事业的组织家。说到这里,马老随口吟了一句杜甫诗:“安危须仗出群材”。他说,用杜诗来说明科学技术组织家在当代的重要性倒很贴切。高技术不仅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前沿领域紧密相连,而且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这就要求高技术事业的领导者,既通晓科学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现在,我们有些高技术部门的领导者似乎觉得只要给钱或弄到钱就万事大吉了。这实在是一种糊涂认识,至少说明他们是不称职的科学组织家。
马老结合自己的科研经验,很有感触地说,科学研究工作是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的,因为科研的目的是取得新的科学知识,是发现、发明,必须系统地创造性地工作。因此,如何才能让每一个有才华的科学家无后顾之忧地集中精力工作,把5/6的时间花到科研上去,就是科学组织家的根本任务。否则,高技术发展计划的实现是绝不可能的。
最后,马老在谈到发展高技术事业的根本保证时特别强调,党的领导是其成功的根本保证。接着,他回忆自己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生涯时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了我国科研工作的蓬勃发展。这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英明正确的,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决心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话别时,马老谦虚地说,上面只是我对于如何发展高技术之管见,许多专家学者还会有许多好的想法。希望我的上述看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