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车过灞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13
第8版(副刊)
专栏:

  车过灞桥
叶公觉
濛濛细雨中,我在西安车站广场上了旅游车。往东行约10里,突然见一条白色的中国古典风格的石桥,横跨在宽阔的河流之上。远看去如一条白玉腰带,玲珑地扣在河水柔软的腰间。在濛濛雨雾中,又宛若一条通往仙境的玉带桥!
我急忙在旅游图上按图索骥:啊,这就是有名的灞桥!春秋时期秦穆公欲彰霸业,改滋水为灞水,水上之桥,便叫灞桥。
灞桥历经二千年,重修无数次。有人说,如今这条白石灞桥是隋文帝开皇三年造的。也有人说,这是唐朝尉迟敬德造的,大石条还是从终南山上开凿来的。但我只知道,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造的。那400多根桥柱,圆石排垒,异常坚固;那十二孔桥洞,跨度不同,使人想起有名的“赵州桥”;那白石栏杆古色古香,图案简洁,雍容大度;那桥面宽阔平坦,车行平稳。今天,我们的汽车就从这古意悠悠的灞桥上驰过。当车行桥上时,我一边看着从两边匆匆闪过的白石栏杆,一边在心里闪过一个个历史的镜头:
秦朝时,王翦伐荆,秦始皇亲自送他到灞桥;
西汉元年十月,沛公刘邦就是从灞桥上西入咸阳;
汉时灞桥上设有稽查亭,检查来往行人,大将李广和一随从夜经灞桥亭,未带路凭,被灞陵尉喝住,不许夜行,身为将军的李广也只得在亭下住宿一夜,天明才得过桥;
唐时杨贵妃到华清池去洗澡,龙舆凤辇,就从这条桥上过去;
抗战初期西安事变时,两排爱国学生平躺在灞桥上,挡住张学良从华清池开往西安城的小汽车,非要他当众表明抗战心迹,不然宁可被汽车压死在灞桥上……
灞桥,记下了中华古国的多少英雄业绩!刻下了神州大地上多少风云变幻!
汽车在灞桥上缓缓驰过,我忽见灞桥堍、灞水边,古柳婆娑,新柳披翠,绿云匝地,在濛濛雨雾中更显得水灵灵的,似烟似雾,笼碧合翠,意境幽然。
我的心头忽然飘过一句有名的词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桥折柳赠别,是古时习俗。如今的灞桥边,杨柳依旧,翠色喜人。人们已无古人惜别的悲伤之情。在辛勤劳动之余,来古都长安旅游,来灞桥寻觅烟柳佳景,这真是人们的赏心乐事呀!如今,也无人折柳赠别了,因为铁马飞鹰、电报电话已把时空拉近。现在无论在祖国的哪个角落,可以说是朝发夕至,人们有的是漫游祖国大地的欢欣,何来愁绪如柳丝缠绕呢!
车过灞桥,载着一车历史的沉思,载着一车今日的欢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