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提高“雅俗共赏”的审美品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1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提高“雅俗共赏”的审美品格
童道明
不需要作专门的社会调查,我们也能确信,现在中国老百姓欣赏艺术的主要方式是看电视,或者说是看电视剧。
这是一个具有最广泛观众层面的视听艺术,因此决定了电视剧艺术的“雅俗共赏”的审美品格。朱自清先生写过一篇叫《论雅俗共赏》的文章,他认为“雅俗共赏”这句成语,是从“有目共赏”这句话演化来的。我想,现在再没有比电视剧更为全国人民“有目共赏”的了。
近年来,我们的电视剧艺术确实有了提高,这从“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来看,也能得到证明。今年飞天奖名列前茅的《渴望》、《围城》,尽管题材与风格迥异,但它们都能赢得不同阶层的观众群,成为“雅俗共赏”的电视剧佳作。
怎么才能达到电视剧的“雅俗共赏”呢?除了道德理想、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得到观众大多数的认同之外,艺术表现的引人入胜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渴望》剧组在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时,得出了“要有一个好的故事,一支好的插曲……”的创作心得。但我以为,《渴望》赢得广大观众的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它有“好的人物”,或者说得更具体,因为有像刘慧芳、宋大成等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为中国老百姓倾倒的道德力量。我们欣赏着他们的从善如流的品德,如沐春风。
在众多的电视剧艺术元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是人物形象。创作者的思想主要是通过电视剧的人物形象传达给观众的。
“七一”电视剧展播期间,山西台的《好人燕居谦》得到一致好评。这部拍得非常朴实的电视剧,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没有流传得开的插曲,但这个“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人燕居谦,实在感人至深。这个电视剧的编导和演员魏宗万同志是多么重视在这个人物的平凡之中发掘他的不平凡,多么重视用情感来激荡观众的心灵。
“七一”电视剧展播的另一部获奖剧目——吉林电视台的《纪委书记》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不仅要着力于表现他们的本职工作与社会实践,而且也应该注意表现他们的内心生活与情感世界,使电视剧的主人公形象更加血肉丰盈,更加具有动情的力量。
毫无疑问,我们的电视剧应该具有思想的力度,但为了使思想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得努力把电视剧拍得动人心魄。因为,一般来说,思想都是通过心灵进入观众的意识中去的。
近年来我们的电视剧创作的成功经验,都在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想让我们的电视剧赢得广大观众,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我们就不能忘记文艺创作的一般艺术规律。这些艺术规律已由马列主义的导师和世界文化的大师指出过,我在这里想特别引证这两句话:
恩格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致敏·考茨基》)
列夫·托尔斯泰:“只要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那就是艺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词句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同样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什么是艺术?》)
优秀的雅俗共赏的电视剧的创作者们,都能理解与把握上边两句至理名言的内涵。他们懂得,要用作品教育人,首先需要感动人;而直白浅露的作品是感动不了人的。因此,提高电视剧的人物形象的动情力,也可以说是提高电视剧的感召力,使其真正成为“雅俗共赏”的关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