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不老的“义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31
第2版(经济)
专栏:

  不老的“义利”
本报记者 王清宪
“动物饼干、巧克力、团结糖,‘义利’食品给北京孩子们留的印象太深了。我还不知道颐和园,就知道‘义利’啦!”一位40多岁的北京人这样说。
老字号!如果从英国人创办算起,义利食品公司已经85岁;新中国成立后,从上海迁到北京,也有整整40年了。50年代吃“义利”食品的孩子已经成了中年人,“义利”也由几十人的小厂变成了拥有50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大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4亿元,缴纳税金6000万元。
“老字号,也是一种财富。在顾客心目中,似乎这‘字号’本身就是一种质量的保证。”有人这样评价“老字号”的优势。可事物总又有另一面。“老”又很容易变成劣势。
“吃‘字号’的老本,固守传统产品,忽视新产品研究;‘老字’天下第一,放弃市场开发;工艺循规蹈矩,轻视设备技术更新。”所以,当1987年国家不再包销产品时,义利食品公司一下子跌进了亏损的低谷。该公司的同志这样介绍。
“50年代走俏的动物饼干,30多年没变样,怎么到今天丰富多彩的市场上竞争?”公司总工程师感慨地说。
古语道:置死地而后生。近年来,“义利”迎着改革的浪潮,奋力爬坡。他们投巨资,果断更新了7条食品生产线;停产了占总产量50%的“老”产品。他们还提出“抓产品开发和市场销售两个龙头”的“二龙戏珠”经营方针,全方位出击。短短几年间,“义利”办起了北京第一家快餐厅,分别与美商、日商办起了合资的饼干公司和红豆馅加工厂。更重要的是,“义利”食品已由过去的几十种,猛增到250多种,并且每年以20%的速度更新。
字号虽老,但产品常新。从这个意义上说,“义利”是不老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