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一分雨露一分色——关于五音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15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一分雨露一分色
——关于五音戏
秦玉瑾
五音戏是我国地方戏曲中的稀有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全国目前只有一个专业五音剧团——山东淄博市五音剧团。1985年,在邓洪山(艺名“鲜樱桃”)先生五音戏艺术生涯75周年时成立了五音戏研究会,邓洪山先生任会长。
五音戏是我国的一个稀有剧种,不能任其盛衰,而是要精心培植它、灌溉它,正是“一分雨露一分色,不教奇株自枯荣”。五音戏最近几年的研究颇有成果,这成果凝聚着领导、五音剧团、五音戏研究会同志的辛勤劳动。
五音戏来自民间,来自生活深处,生动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智慧。它能把观众特别是妇女紧紧地吸引住,被群众称为能拴住观众的“橛子”。它的唱腔美;洋溢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唱词、唱腔“甜中有酸,酸中带甜”。农民生动而传神地说:“‘肘鼓子’进了庄,忘了喝饭汤;听说‘肘鼓子’来,跑掉了绣花鞋。”
五音戏本来叫“肘鼓子”戏,是没有弦乐伴奏的民间秧歌戏,后来改名为“五音戏”。1934年邓洪山带“肘鼓子”戏班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等,受到公司的好评。临别时,公司赠送给他们一面绣有“五音泰斗”字样的锦旗。从上海返回后,邓先生便把“肘鼓子戏”改名为“五音戏”。
五音戏研究会已挖掘、整理出100余个剧本,突出的是改编了《换魂记》,曾进北京中南海演出过。研究会的同志向邓洪山等几位老艺人搜集、核实这些剧本真是煞费苦心。他们奔波于全国各地,还经常与老艺人生活在一起,有时,研究人员放送过去的一些录音资料给老艺人听,有些唱词老艺人也听不清楚了。他们就一遍遍地放送,并讲说剧情,使老艺人“身临其境”,从而回忆起唱词。有时对个别典故的词,只知其音不知其字,经反复查考,才记下了确切的唱词。著名音乐家吕骥对五音戏研究曾给予大力支持。他在延安时曾听过“鲜樱桃”的唱片,感到很有风味,很美,印象特别深的是赞美乡村老妈妈的《亲家婆顶嘴》。五音戏研究人员在他的热心支持、帮助下,在北京得到了很多宝贵的音像资料,这对五音戏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