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增产菌”走向田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16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增产菌”走向田野
本报记者 蒋建科
当人们千方百计寻找农业增产的新途径时,一种名叫“增产菌”的生物制剂,在短短5年时间内,就从北京走向全国,进入千万家农户的田地里。
据统计,到1990年底,“增产菌”已在全国30个省、市的50余种作物,3.9亿亩土地面积上应用,一般能增产10%左右,累计为国家增产粮食75亿公斤,增加产值100亿元。“增产菌”成为我国第一个生物制剂方面的专利,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最近,“增产菌”又被中国专利局授予中国专利金奖。
1980年2月,在新疆驻京办事处学术报告厅,北京农业大学陈延熙教授在北京植病学会举行的年会上首次提出了“植物体自然生态系”概念,这是他和梅汝鸿副教授等同事们30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所有植物(生物)普遍存在一个微生物的生态系,在这个生态系内,各种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它们有的对植物有益,有的则对植物有害。据此,他们着手分离筛选出对植物有益的菌类,加以人工扩大培养,再把它们接种到植物上,增加它们在微生态系内的比重,抑制有害菌对植物的为害,从而达到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目的。几年来,他们从植物自然生态系的芽孢杆菌中筛选出对作物有防病、增产作用的56株“增产菌”,从1986年开始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围绕“增产菌”的教学、科研、生产、推广而成立的“增产菌研究开发联合体”,由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农业部农垦司牵头,组织了18个省级植保站、28家科研单位参加,他们规定,“增产菌”由植保站系统专营推广,使技术部门做到“既开方,又卖药”,深受农民欢迎。这样,不仅使农民增加了收益,技术部门也扩大了经费来源,增强了自身的活力。联合体作为科教兴农的一种技术服务体系,以其较高的成果转化率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给人们以宝贵的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