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梨园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16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梨园的故事
谌强
礼堂变剧场
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年代,来北京旅游的海外游客,临别时不无幽默地留下这样一句话。
北京骄傲的不只是故宫、长城、天坛、十三陵。为了让海外宾客更亲近地认识这座东方古都,给他们在北京的日子增添些内容和色彩,前门饭店硬是从无人问津的角落里挖出一块宝来。
这是一座闲置已久的内部礼堂。平日里,饭店用这礼堂不多,有时也借给邻近或有关的单位开会用,没人觉出是块宝来。但当它成了北京京剧院和前门饭店联合开办的剧场,要唱大戏的时候,可就风光起来了——彩绘的台口新添的幕布把戏台打扮得像老戏园子一样;两边墙上分列8个巨型京剧脸谱;剧场后面竖起彩绘14出京剧剧目人物故事的古典屏风;拆去前10余排椅子,就势建成3个平台,摆上数十套明式桌椅,让海外宾客能在此品戏品茶品点心也品品地道的中国味;剧场两边的休息厅改建成展示厅和展卖厅,观众们可以在这里浏览京剧简史、剧照、道具、服装,选购京剧乐器、脸谱、书刊、磁带……
1990年10月8日,北京第一家每晚演出的京剧艺术厅——梨园剧场敲响了开场锣。
“女神探”来访
梨园里的戏正演得火热,旅游淡季却应时而至了。梨园的观众80%是海外宾客,淡季不得不让人担心。可结果淡季不淡,整个冬天剧场的上座率竟保持在50%左右,全年平均在80%以上。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委员会慧眼独具,也把梨园选作纪念演出的剧场之一。梨园的戏就这样热热火火地唱开了。夏去秋来,一年间演出400余场,迎客20万人。有数百人之众的日中青年交流使节团,去年曾光临梨园,今年9月再次访华时又成了梨园的座上宾。在《神探亨特》中扮演女神探麦考尔的美国影星斯蒂芬妮·克莱默去年底来华访问,仅在北京逗留一天,也慕名来到梨园剧场,观看了《断桥》和《金钱豹》一文一武两出戏,高兴异常。参观展示厅时,这位在枪战中出生入死的洋神探,对陈列整齐的刀枪剑戟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兴奋而又威风凛凛地站在这些古老的中国兵器前摄影留念。
挂历上的记事表
同剧场的热闹相比,设在地下室的剧场办公室显得冷清了些,不过经理王伯璞的办公桌旁墙上的挂历,却总透着不甘寂寞的劲儿。挂历上那一个个小方格,都成了王经理的记事表,被他不时填写上客人们预约登记看戏的情况。
观众踊跃,演员们自然就闲不下来。一年间,北京京剧院6个剧团轮番上台,在梨园剧场推出120余部戏。当然,其中最多的还是海外游客最喜欢的折子戏、武戏和猴戏。今年9月,来京参加世界计量测试12届年会的300多名外宾在梨园剧场观看了《三岔口》和《十八罗汉斗悟空》两出戏,热烈鼓掌竟达3分多钟。
梨园剧场使演员们有了长年实践的舞台,也使剧团有了挖掘、整理、演出新剧目的机会。一出《白蛇传》,原先演两个半小时。剧团在梨园演出时,将其压缩到一个半小时,但“盗仙草”、“水漫金山”等片断中的武戏却根据海外游客的欣赏趣味作了增加,赢得满堂喝彩。《西天路上美猴王》是剧团根据梨园剧场观众的需要特地排练的新剧目,结果成了演出效果最好、上座率最高的一出戏。
每天傍晚,一辆辆从北京各大宾馆饭店驶来的客车停在前门饭店楼前,一群群肤色不同的男女游客谈笑风生地走进梨园剧场。
好戏又要开场了。
(附图片)
京剧演员和票友聚会一堂,庆祝梨园剧场开办一周年。图片从左至右为谢添、宋世雄、孙毓敏、尹盛喜。
徐建中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