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发扬革命戏剧的优良传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21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发扬革命戏剧的优良传统
张庚
今年是我国革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作者田汉同志诞生九十四周年,中国左翼剧联成立六十周年。
我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大体上和本世纪的社会变革同步前进。辛亥革命前后,早期话剧即文明戏在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中发挥了积极的宣传鼓动作用;“五四”前夕,文明戏没落了,代之而起,出现了爱美戏剧(即非职业戏剧),也就是后来的话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光辉照耀下,中国话剧成为进步知识分子用来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武器。从“五四”运动到“五卅”运动,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北伐战争,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席卷全国,中国社会出现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中国话剧充满了生机,中国话剧走上现代戏剧的道路,始终贯穿着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
田汉同志是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他在日本学成归国之后,便以戏剧为主要武器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20年代的田汉,社会观和文艺观虽未形成系统,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激进的民主主义和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历史的趋向,成为郭沫若所说的“五四运动后所产生的新人”。他创办了《南国半月刊》,组织了南国社,从办艺术教育入手推行南国戏剧运动。南国戏剧运动以它的开拓性、创造性给新生的中国话剧增加了活力,在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此期间,田汉创作了《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一致》等剧本,其中《获虎之夜》、《名优之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他的戏剧文学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收了传统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话剧剧本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田汉早期的戏剧活动,对新兴的中国话剧起到了奠基的重要作用。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国内外反动派对革命群众和进步的知识分子进行血腥镇压。这时许多知识分子陷入苦闷、彷徨之中,文化队伍出现了分化。而田汉同志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却逐步向左转,和党领导的文艺团体靠拢,1929年,他参加了“自由运动大同盟”;冬天,他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作为发起人之一。1930年3月左联成立。从此,田汉成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同年4月,他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我们的自己批判》,总结了南国戏剧运动,反顾了自己的艺术道路,旗帜鲜明地公开宣告转向新兴的无产阶级一边。1932年,田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的几年中,他一边从事左翼戏剧、电影的领导工作,一边从事新的剧本创作。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出现在他的作品中,田汉的创作道路进入了新的阶段。《梅雨》、《洪水》、《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乱钟》、《回春之曲》等作品中,充满了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昂扬激情。
田汉由爱国主义的忧国忧民,从而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最后成为共产主义者,这是现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共同道路,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1929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在文委的领导下,上海艺术剧社等团体开展了左翼戏剧运动,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0年3月,由上海艺术剧社和摩登社发起,联合南国社、辛酉剧社、戏剧协社、复旦剧社、大夏剧社等团体,成立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1931年1月成立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成立,在中国戏剧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中国共产党从政治上、思想上领导了中国话剧事业。各种经历、各种流派的剧团、戏剧家团结在“剧联”的旗帜下,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左翼戏剧运动。“剧联”在上海设立总盟,在10多个城市设立了分盟或小组,形成了左翼剧运的网络。“剧联”以秘密盟点为核心,组织了50多个左翼剧团,上演了大量的进步剧目,取得了巨大的宣传效果。同时,还出版了《艺术新闻》、《戏剧新闻》等刊物。“剧联”把戏剧大众化作为重要任务,除了跳出“市民层”圈子,派剧团到工厂、农村演出外,还派出骨干人员通过各种方法去辅导学生演剧和工人演剧活动,成立了上海学生剧团联合会,组织了有名的蓝衣剧社,蓬勃兴起的学生、工人演剧,成为左翼戏剧运动的重要力量。
“剧联”在1932年成立了电影小组,1933年成立了音乐小组。当年的“剧联”,包括了戏剧、电影、音乐和文学界进步人士。夏衍、田汉、阳翰笙、洪深、钱杏邨等同志打入了明星、联华、艺华等电影公司,摄制了一系列进步电影。尤其是艺华影业公司,编、导、演有许多左翼文化人士。通过这个阵地做了不少革命工作。一大批优秀的词、曲作家加入了革命音乐活动,创作出大量进步的电影插曲和群众歌曲。左翼音乐运动中的词曲作家始终深入民间,站到时代斗争的第一线,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开路先锋》、《大路歌》、《毕业歌》等优秀作品。
左联文化运动的历史,每一页都记载着和国内外反动派的剧烈斗争。为了从事革命的戏剧运动,“剧联”有许多成员被逮捕、监禁,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1936年,根据斗争的需要,“剧联”宣布自动解散。从总体来看,剧联从成立到宣布解散,历时约6年,但从酝酿到这时,却不止6年。应当说它是和左翼文化运动的10年相一致的。左翼10年的剧运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全局,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
为期10年的左翼戏剧运动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对中国戏剧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翼剧运促进了中国话剧的成熟和壮大,对形成中国话剧的革命传统有决定性的贡献。在这一时期,田汉的创作展现了新的思想境界,其他新的剧作家脱颖而出。如夏衍、洪深、于伶、宋之的、陈白尘等,他们在抗战之前已经写下了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在表、导演艺术方面,舞台艺术的完整性有了显著的提高;职业化的趋向,也促使话剧艺术稳步发展。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左翼戏剧运动的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形成了崭新的戏剧队伍。1937年“七七”事变后,从上海、北平、武汉等这些受过左翼剧联影响的城市组成的几十个演剧队出发到全国的农村和内地城市,成为全民救亡运动中十分活跃而富有成效的组成部分。左翼剧运的成员来到解放区,和苏区红军中的戏剧骨干结合在一起,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在敌后的枪林弹雨中从事戏剧工作,成绩巨大;在国统区大后方,在“孤岛”上海,左翼剧联的骨干在中共南方局和地方党组织领导下艰苦奋斗。其中尤其以十多个抗敌演剧队和抗敌宣传队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坚持在国统区的艰苦工作,是十分不容易和值得称赞的。
在纪念剧联的工作时,我们决不能忘记戏剧界许多亲密的朋友,他们虽然没有加入剧联的组织,但在革命最艰难的年代,始终和剧联合作,有力地支持了革命的戏剧工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我们可以举出欧阳予倩,我们对这些亲密的朋友感到无限怀念。
我们纪念田汉同志,要继承左翼戏剧团结战斗的传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戏剧的大好形势。左翼剧联本身就是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各种戏剧团体、各种风格流派,聚集在党的旗帜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我们戏剧战线有团结战斗的传统,可以说,社会主义戏剧的繁荣是团结战斗的胜利成果。在这世纪性的转折关头,我们更要千百倍地珍惜和发展这种党领导下的革命团结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