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大的好处与难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24
第2版(经济)
专栏:灾后谈水利

  大的好处与难处
水利部办公厅 张学俭
编者按:大型水利工程在今年的抗洪救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确实是大有大的好处。国家为什么要下决心在治理大江大河中办几件大事,这方面的道理我们还要作深入浅出的宣传。张学俭同志的文章坚持两分法,既讲了“好处”,又讲了“难处”,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比较全面。搞水利也和打仗一样,战略上要藐视它,但在战术上一定要重视它,对待大型工程尤其要这样,就是对待中小工程,同样也麻痹不得。过去,我们有些同志为什么往往只看到“好处”,看不到“难处”呢?大家可以继续来稿探讨。
今年淮河流域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暴雨袭击,但淮北大堤、远东大堤无一决口,蚌埠、淮南等重要城市和津浦铁路、两淮煤矿等没有出险,其重要的因素是淮河上游山区的宿鸭湖、鲇鱼山、梅山、响洪甸等20多座大中型水库拦蓄了38亿立方米的洪峰流量,大大减轻了下游的压力。
大汛之时,为了把超过每秒1.1万立方米流量的淮河洪水及时排入长江,江都枢纽的万福、太平、金湾、芒稻等大闸全部开启,泄入长江的淮水量占淮河洪水总量的90%以上。同时,江都站还启动全部33台抽水机组突击抢排24亿立方米的涝水,使里下河地区的涝水水位降低了近2米。据水利专家推测,如果没有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及时抽排,“水窝子”兴化市的水位将突破4米,那时,整个里下河地区将大部陆沉。
上述事实告诉我们,在与水旱灾害搏击的战场上,犹如兵对兵、将对将,小型水利工程只能对付一般性的洪涝干旱,排除局部性灾害。只有依靠大型骨干水利枢纽工程,才能抗御大江大河发生的大的洪涝袭击,减免大范围和全局性的水旱灾害威胁。
回顾历史,更能增进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兴建的都江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当今,潘家口水库及其配套工程引滦入津,使水荒之中的天津如鱼得水。这些实例无不说明大有大的好处,如果没有一批在防洪抗旱、农田灌溉、城市和工业供水、发电等方面发挥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就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
90年代,我国水利上仍面临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偏低,长江、黄河的水灾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二是水资源缺乏,特别是北方地区,缺水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这两大难题,根本出路是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真正办成几件大事,要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防洪、蓄水、引水的大中型项目,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久前国务院召开的治理淮河太湖会议已确定,用5至10年时间,基本完成国务院前两次治淮会议确定的进一步治理淮河的总体规划和主要骨干工程格局;在“八五”期间,基本完成太湖十大骨干工程,打通其洪水出路。这些都是我们要下决心办好的大事。
当然,大也有大的难处。这不仅是因为兴建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充足的财力、物力,需要组织大规模、长时间的施工,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决策失误,已建的大工程还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效果。因此,建设一项大的水利工程必须采取审慎态度,十分尊重各方面专家各种不同意见,认真地反复地研究这些不同意见,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选择最可行的实事求是的方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