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威达”扬威的奥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24
第2版(经济)
专栏:奋进中的国营大中型企业

  “威达”扬威的奥秘
本报记者 梁兆明
粤东山区揭西县,近年崛起一家充满活力的国营大型企业。它,就是闻名科技界、誉满医疗卫生界的汕头威达医疗器械集团公司(简称威达)。
今日的威达,拥有固定资产2294万元,职工115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24%以上。去年产值突破1.5亿元,实现税利360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8.47万元,供出口和替代进口的产品占产品总数的91.47%,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位。
“威达”的前身是1988年初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的汕头变压器厂。时间仅仅过了3年,“威达”扬威靠什么?公司总经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元券风趣地说:“靠走狭缝,钻冷门。”他解释道:所谓“走狭缝,钻冷门”,就是勇攀企业界许多人连想也不敢想的科技高峰,开发国内外市场急需的但又未见问世,或者供不应求的尖端产品,以“奇货可居”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说来只是3年多前的事。揭西县委、县政府趁着治理整顿、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机遇,把奄奄一息的汕头变压器厂推上了“手术台”。他们组织调查组走出山门,分赴各大城市广泛调查市场动态,以决定今后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几乎都说出同样一个看法:“我国科技界高手辈出,取得的科研成果不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是比较成熟的,只可惜缺了有效的‘孵化器’,不能转化为产品造福社会。”医疗卫生界的专家学者说得更具体:医疗器械领域的高新科技研究与开发,在当今世界仍是热门课题。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科研并不落后于先进国家,只可惜下了“蛋”没处“孵鸡”,许多成果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情况摸清了,“威达”的发展方向也明确了:当高新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为靠山,瞄准医疗器械领域的高新科研成果,引进山里来转化为产品并迅速形成生产力。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借蛋孵鸡”。
消息越过粤东群山传到上海,交通大学有关专家学者深为鼓舞,把他们的科研成果投进“威达”,半年时间就“孵”出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超声定位干式体外震波碎石机并投产;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也闻讯找到“威达”,联合研制成功电子痔疮治疗机。
两项科研成果投向“威达”,全部顺利地转化为商品,并填补了国内空白,双双荣获国家卫生部“优质产品奖”和省、市“优秀新产品奖”、“科技进步奖”,其中的碎石机很快就畅销国内,远销海外,至今总销量已达230多台,依然供不应求。
“威达”走“狭缝”抢占了科技的制高点,并迅速批量生产上规模,以降低成本,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富有竞争力。他们先后“孵”出了微电脑多种血流型人工心肺机等10多个产品,都是填补国内空白的,其中眼科染料激光治疗机等产品,在国际上都居领先地位。去年开发投产6个高新科技产品,产值占当年总产值的98.4%,直接出口总额达到1.13亿多元。
因为求“高”求“新”,所以国内外用户都关注着“威达”的开发动向。许多高新科技产品还在研制阶段,订货单就飞来了。磁共振成像装置和医用电子加速器才开始研制,就收到用户预订金290多万元。总经理刘云券对此深有体会地说:“谁抢占了科技的制高点,谁就抢占了产品市场,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进入90年代头一年,“威达”更加春风得意。超低场磁共振成像装置、神经电位诊断系统、脑血管功能检测仪,还有能够有效杀死癌细胞,又能使正常组织受到最小的照射的近距离遥控后装机等高新技术产品即将问世。事实再次雄辩地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