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从当地实际出发 走经济发展新路 “吨谷县”澄海实现高产高效 今年粮食和经济作物全面丰收农村人均收入超千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26
第1版(要闻)
专栏:

  从当地实际出发 走经济发展新路
“吨谷县”澄海实现高产高效
今年粮食和经济作物全面丰收农村人均收入超千元
编者按:我国的粮食生产以及整个农业生产,就其本身的发展而言,必须过这样两关,一个是“高产关”,一个是“高效关”。为什么要强调提高单产?因为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充分挖掘土地的潜力,有限的耕地资源是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各方面的需求的。为什么又要强调高效益呢?因为只是高产而没有高效,既不能满足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也难以使我国农村走上富裕的道路,以致影响全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高产也是不能持久的。广东澄海县经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既高产又高效的道路是存在的,关键是要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做创造性的工作。                    
本报讯 据农民日报记者张广友、通讯员卢启元报道:全国第一个“吨谷县”——广东省澄海县,今年虽遇到干旱和台风的灾害,仍然夺得亩产稻谷超过1000公斤的好收成。
这个县的16万亩早稻亩产创548公斤的历史新纪录;14.6万亩晚稻平均亩产达515.3公斤,比去年增长1.1%。经济作物也将全面丰收。
澄海县地处粤东韩江下游三角洲,自然条件优越,加上“耕地如绣花”传统,1955年就成为全国第一个“千斤县”。但人多地少,全县73万人口,平均只有3分耕地,多种经营又不发展,因而长期处于“高产穷县”的境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个县的粮食生产连续上了3个台阶,亩产由500公斤提高到800、900公斤,1989年达到1000公斤,成为我国第一个“吨谷县”。1990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奖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县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粮食播种面积减少40%,但水稻总产不仅没有减少还逐年增加;同时,柑橘、茶叶、甘蔗等多种经营获得全面发展,从而扭转了“高产穷县”的局面。农村人均收入也由1982年的123元,增至去年的1030元。
研究这个县的变化,人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功,除了全面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之外,重要的经验还有这样几条:
第一条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格局。县委县政府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到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的高度来认识,着眼于整个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他们提出了“保粮食,抓两水(水产、水果),上企业”的方针,制定了“以工业为主体,以农业为依托,建立外向型基地式经济体系”的规划。这些方针和规划的实施,使这个县在确保不断对粮食生产注入新的活力的情况下,解脱大批劳力,投入第二三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工保农,工农并举的经济新格局。
第二条是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推广实用技术和高产栽培措施。他们制定了《杂交稻早造(晚造)亩产550公斤规范化栽培技术》,指导千家万户。
第三条是坚持增加农业投入,大搞农田建设。例如从7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和加固起来的70公里海堤和140公里江堤,可以防御20年一遇的洪水和11级台风。
第四条是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现在这个县已经形成了领导、科技干部、农民群众、服务实体“四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了种子、气象、植保等10多项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