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柏乡“花为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1-29
第8版(副刊)
专栏:九州风物

  柏乡“花为媒”
何文
提起柏乡“花为媒”,是有一段故事的。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商品经济浪潮冲击着神州每一个角落时,河北省柏乡这个传统的农业县,经商缺少经验,搞工业缺少资金、技术。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引进资金,拓宽信息渠道,增强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振兴柏乡经济?县委书记在思索、在探讨:“承德能避暑,山东能观日出,人家都能利用自然风光邀请能人志士,献计献策,振兴经济,我们何不利用汉牡丹做红娘与科技界、金融界、大中城市的工商界攀亲。”经过深思熟虑,决心唱一出“花为媒”戏。
为了唱好“花为媒”这出戏,县里成立了“文保局”,整修了牡丹园。移来了名花奇草,使牡丹庭院洁净雅致,碑亭花草,相映成趣。
提起汉牡丹,的确不愧是一方名胜。远看绿叶葱茏、红花点点;近看枝高七尺,花大如莲,花瓣多轮、富贵而雍容;同株异花,鲜艳而分明,花开香数里。
更为神奇的是汉牡丹似具有“灵气”。据传公元9至25年间,王莽赶刘秀路过此地,刘秀曾作诗文赞之。仅以此计算牡丹年龄已有1900多岁,但她仍长生不老,而且只在那方圆只有60平方米的地方生长,易地不活。19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花卉专家研究她的生活习性,试图异地栽培,均无成功。日本侵华期间,似有民族气节的汉牡丹数年不开;1945年牡丹花竞相开放,朵朵斗艳,以空前的美貌欢庆抗战胜利。
1976年牡丹亭里开出了三朵大白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领袖当年相继逝世。  
这些也许都是巧合,但汉牡丹具有“灵气”的说法不胫而走,神牡丹越传越神。
每当牡丹花盛开的时候,车来人往,川流不息,留下的只是一片赞叹声:奇花、奇花,名不虚传。柏乡人却习以为常,不以为然,更没有人想在牡丹花上做什么文章了。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这个县的县委县政府领导打起了牡丹花的主意。他们从1988年起把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牡丹节”,届时在汉牡丹圣地北郝村举办盛大的赏花物资交流大会。
这个县的县长说:“‘牡丹节’给柏乡带来的效益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要不是举办‘牡丹节’,这些社会名流、科技精英、商贾大亨平时恐怕请都请不来,柏乡的经济步伐也要慢得多。”
更为重要的是,“花为媒”这出戏转变了柏乡人的思想观念,开拓了柏乡人的思维方式,增强了柏乡人的开放意识,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有形资源是财富,无形的东西、文化、信息、交往、知名度等等同样也是财富。
由此,“汉牡丹”在1900年后的改革开放年代达到了它的极盛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