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大碗茶”与“传统文化特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02
第8版(副刊)
专栏:

  “大碗茶”与“传统文化特区”
徐城北
在北京前门商业闹市区,我发现了一片神奇的土地。
星期天早九点,繁忙的商业活动刚刚开始,“大碗茶”商贸集团商场的一楼和二楼也熙熙攘攘起来。然而一阵京剧锣鼓,把我吸引到了三楼——那里是著名的老舍茶馆。乐队款款地拉出牌子曲,一位“检场”不慌不忙地把京剧的桌围椅帔,摆在小舞台上的一桌二椅之上……原来,担任今天演唱和伴奏的都是业余爱好者,“大碗茶”把今天的活动定名为“戏迷乐”,票价格外低廉,为的是普及京剧。在众多的演唱者当中,一位“戏迷乐”的“常客”特别引人注目——脑门锃亮,身穿传统的中式对襟裤褂,一边从后面的桌子走向前台,一边拉“山膀”亮相,身边的朋友告诉我,他已经78岁,是通县的一名退休职工,每星期日都骑自行车从几十里外赶来,两三年中风雨不误。面对全场轰动,他一抱拳,自报今日演唱金(少山)派《盗御马》。我闭目细品,气力虽然不足,但依然有种“力拔山兮”的气势。随后,一位中年票友又彩唱了裘派的《盗御马》,相比之下,裘派要玲珑婉转得多,刻画人物也细腻得多。“坐寨”后他走下仅有一丈见方的小舞台,由几位业余的“舞台工作队”帮助着卸装——为他摘去头上的雉尾翎,又宽去外面的蟒袍;随后,演唱者再戴着硬扎巾、穿着紧身“箭衣”二次登台,接唱“下山”。我环顾台下观众,中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然而也奇,从门外走进一群化好了装的娃娃,前面有教他们唱京剧的老师,后面跟随着他们的家长,家长手中抱着孩子脱下来的家常衣服。在娃娃们的演唱当中,一个虎头虎脑的6岁男孩,演唱了名净袁世海在50年代唱红了的《李逵探母》,一招一式,似有真传。一打听,原来是由袁之弟子、战友京剧团的刘金泉教出来的……
这“戏迷乐”的三楼,真是一片神奇“土地”——它高悬在几十米的高空,几百米见方大小,一切古色古香,一张张八仙桌,一盏盏盖碗茶,一幅幅名人字画,一段段京剧唱腔……就在它的楼下,“大碗茶”商贸集团商场的一楼、二楼,就完全是另一个世界,五光十色的世俗世界,千挑百拣的商品交换世界。前门,本来就是这样的一种世界,早在本世纪初,各种店铺就已鳞次栉比,就已在封建秩序中竞争、发展着。各地的客商也来到这里经营买卖,并在附近的客栈中留宿。当然,这里也曾是一个文化区域,许多戏园子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不仅大买卖的老板是戏园子的座上客,连小伙计也可以在晚间“上板儿”之后,到熟悉的戏园子去“听蹭儿”——别看没有座位,可听的却是“大轴儿”!昔日的前门,传统的商业与传统的文化交融一体,虽然还是以商业为主,但是文化并没有挨挤;相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还为商业繁荣帮了不小的忙。
曾几何时,世界已经大变了模样。以前门地区为例,传统商业已转换为现代商业,买卖双方都是商业眼光相当敏锐的现代人。这种情形的前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近十多年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但我以为,前门地区进一步的开发完善,应该保持昔日的“文化辅助经济”的格局。当然,今天应该着意去创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但它不可能“横空出世”,只有在与传统文化的对比、碰撞之中,才能孕育、诞生出来。因此在当前,应该有计划地多办一些类如“大碗茶”这样的“传统文化特区”,它将有利于整个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高度赞美“大碗茶”举办的“戏迷乐”中所体现的战略眼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