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高山 长河 绿洲——贺绿汀作品的艺术韵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06
第8版(副刊)
专栏:

  高山 长河 绿洲
——贺绿汀作品的艺术韵味
王安国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这半个多世纪前回荡在长城内外的雄壮歌声,令我思绪奔腾流泻,把我带进贺绿汀同志的音乐天地。
我一口气听完《贺绿汀作品精选》音乐磁带,眼前似乎兀立一座巍巍的高山。  合唱在贺老的全部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他抒发情感喜用的艺术形式,也是他在战争年代最得心应手的武器。如《西湖春晓》(1935年),是电影《船家女》插曲,由贺老的三哥贺培真作词,轻舟摇荡、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以爱情为题材的无伴奏合唱《我的心上开了一朵玫瑰花》(1955年),含蓄而又甜美,在贺老的合唱音乐中别具一格。尤其带有大调性明朗色彩的那首《游击队歌》,以队列行进中小军鼓敲击的典型节奏为骨架,表现出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而《垦春泥》则在作者家乡花鼓戏的羽调式上展开,描绘生产劳动的喜悦,散发出浓郁的泥土气息。这两首中国现代合唱的名作,已经深深打上时代的印记,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标志。
独唱在“精选”曲目中占很大比重,共13首作品,创作的时间跨度整整为半个世纪,有如一条源远的长河,流经高原、峡谷,时见激流奔涌、浪花飞溅的河段;到了平川,河面宽阔,波光粼粼,水鸟拍打着飞翅,又是一番景象。这种同出一源而在不同发展阶段色彩纷呈的景观,在贺老的独唱作品里表现得最为鲜明。这13首独唱,有8首创作于1934年—1939年,除《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嘉陵江上》外,其余6首均为电影或话剧配音的插曲。它们是《恋歌》(选自《三个叛逆的女性》)、《怨别离》(选自《复活》)、《思母》(选自《古塔奇案》,与《秋水伊人》同一曲调)、《春天里》(选自《十字街头》)、《四季歌》和《天涯歌女》(选自《马路天使》)。这些作品,一方面与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青主等人的艺术歌曲相连通,另一方面,为表现市井生活,作曲家又从民歌中吸取营养,探寻贴近大众的音乐语言。随着电影的传播,这些作品的影响大大超出了舞台,像诞生自烽火硝烟中的《嘉陵江上》,以其高于戏剧性的魅力和雄浑、悲壮的气势,成为那个时代广为传唱不衰的曲目。《慰问信飞满天》、《绣出河山一片春》、《卜算子·咏梅》、《韶山银河》和《蝶恋花·答李淑一》,是解放后的作品。如果说贺老1939年前的部分独唱,还存在欧洲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影响,习惯于自然大调及和声小调色彩的话,那么,后来的独唱作品更向民间风格靠近,多种自然调式运用自如,语言更加朴实,风格也更加纯净了。  器乐创作是贺老最早获得艺术成就的重要实践领域。早在1934年,他的钢琴曲《牧童短笛》便在俄裔作曲家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作曲比赛中独登榜首,成为利用欧洲音乐形式表现我国民族生活的成功范例。也就在这首成名作中,显现了作曲家贺绿汀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文化土壤,提炼风格浓郁的民族音乐语言,运用严谨的和声、精巧的复调、洗练的结构以及朴实、清新的创作风格。除《牧童短笛》外,这部“精选”还收录了管弦乐《序曲》、《大世界》、《森吉德玛》和独奏曲《摇篮曲》等8首作品,绝大部分作于三四十年代。当时中国乐坛器乐作品的数量十分有限,这些精致的、富于中国作风和气派的作品,有如点点绿洲,映衬着广漠的大地。
作为一位热爱艺术、追求真理、勤苦劳作的艺术家,贺老是我国音乐界德高望重的长者。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所创作的大量作品,已经汇入民族音乐的新传统,成为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海文音像出版社在年近90高龄的贺老的参与和指导下,精心从贺老迄今创作的260多首作品中,选定37首曾在我国革命历史上或人民文化生活中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代表作,制成一套《贺绿汀作品精选》音乐磁带,并附贺绿汀“音乐活动编年”及“音乐作品总目”等珍贵资料,使其兼具听赏价值和史料价值,这是十分值得称道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