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急”不得 “切”也要仔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07
第2版(两会新闻)
专栏:

  “急”不得 “切”也要仔细
本报记者 鲍洪俊
“急性病”和“一刀切”是我们经济工作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了更好地完成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一些政协委员们在讨论中很注意想办法来防治这两种病。
原国家计委副主任金熙英委员认为,改革开放前我们犯这些病比较厉害,改革开放以来,这些病还存在,说明我们对它们“诊断”不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急”有其深层的动因
“急”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着呢?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乔培新委员认为,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的巨大反差,铸成了一些干部和群众的急于求成和急于求富的潜在意识和迫切愿望。长期片面追求产值和外延扩大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及相应的机制和体制,也是重要的动因。在制度上,我们也缺乏防止“急”的严密措施和监督机制。乔培新委员强调,这些深层的原因,现在和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存在,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急”和“切”本是同根生
一些委员分析,“急”和“切”常常是交替出现的。从时间上看,往往是“急”在前而“切”在后。在经济发展的时候,急于兴利,于是出现了经济过热的情况;经济一过热,出现了一些必须矫正的问题,这时候又急于除弊,于是就企图用简单的“一刀切”的办法,很快达到矫正的目的。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容光委员认为,在我国“七五”计划期间,就有先“急”后“切”的问题。“七五”的前期急于求成,导致了后期的治理整顿。应该说治理整顿是取得了很大成绩的,但是在治理整顿的具体过程中,在采取具体的治理整顿措施的时候,也存在着“一刀切”而切得不仔细的问题。比如说抽紧银根,控制信贷资金,就有过快过猛而又缺乏分析的问题,“切”掉了一些企业的流动资金,给生产造成了困难;也“切”掉了一些应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减弱了企业发展的后劲。在乡镇企业问题上,“一刀切”常常是“切”了沿海的尾巴,而“切”了内地的头。这就更助长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全总副主席陈秉权委员说:治理整顿前经济中的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有的是表层原因造成的,有的则是深层原因造成的,比如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的问题,都是深层的问题,这些都不是用几个“一刀切”的措施可以解决的。
为什么“急”和“切”如此交替出现和转化,而常常“并发”出现呢?康永和委员认为,基本的原因就是它们本是“同根生”,这个根就是经济工作中的主观主义。经济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如果脱离实际,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可能性,即使这种愿望再好,也是不行的。这种主观脱离客观的情况,又同我们对经济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够密切相关。
有了好的规划还要有好的实现方法
必须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这一发展我国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委员们认为,这个思想也已经体现在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了。要很好地实现它们,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是切记不要犯急性病和“一刀切”的毛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方嘉德委员认为,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采取一些切实的措施。我们应该加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还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例如抓紧《计划法》、《预算法》、《银行法》、《投资法》等法律的制订,促进调控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委员们还说,我们提出防止“急”和“切”,绝不是主张越慢越好,更不是说工作起来可以拖拖拉拉。我们应该振奋精神,艰苦奋斗,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争取最好的效益,争取最佳的速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