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荧屏里的军营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0
第8版(副刊)
专栏:

  荧屏里的军营文化
陈辉
有如天津卫的“狗不理”包子,天津电视台“津门子弟兵”专栏在天津可谓家喻户晓。
“太阳落西山,红霞映满天,阵地上的硝烟刚刚散,拿出吉他轻拨弦……”这是某团战士刘琳作词并演唱的《南疆的黄昏》。像这样发自战士心声、散发军营气息的节目,“津门子弟兵”常以驻津部队自编自演“一歌一舞”的形式,与观众见面。
炮火纷飞的战场,驻津某部排长张金生在堑壕里陶醉在新婚7天的妻子托天津慰问团捎来的录音带中。仅相隔几天,妻子又在他生日那天邮来一封印有“唇红”的家书,但收信的主人却已血洒南疆,为国尽忠。电视机中那印有“唇红”家书的特写镜头,不知使多少观众泪浸衣襟。
平津战役、天津抗洪、抗震救灾、引滦入津、外环线建设、煤气化工程,这一桩桩功在天津的业绩被拍成三集专题片《津城鱼水情》,情洒观众心田。
天津统计局电视台城乡收视率调查队统计,“津门子弟兵”专栏收视率达到29.6%,在天津电视台31个栏目中,居前6位,比“寰球20分钟”收视率还要高。天津市委书记谭绍文说:“‘津门子弟兵’我常看,办这个专栏对密切军民关系、进行国防教育很有益处。”
长期担任栏目负责人的是雷泽兵。他用浓重的四川口音介绍了“津门子弟兵”的幕后情况:那是4年前,我们驻津部队的文化干部普遍感到,电视台里有关部队的文化介绍几乎是空白,而部队大量文艺骨干又少用武之地。于是,大家一合计,由警备区牵头,精选驻津部队师、团单位的录相设备和文艺骨干,与天津电视台联合举办了“津门子弟兵”专栏。“津门子弟兵”专栏中,与观众见面的主持人有3位,长相憨厚的赵玉柱是海军某研究所的工程师;眉清目秀的姑娘刘婷是某师业余宣传队的战士报幕员;颇有夏青播音风格的范余增是天津警备区的文化干事。
前年春节,“津门子弟兵迎春晚会”播出后,在天津市引起轰动。观众们哪想到这台大型节目是驻津部队200多名文艺骨干,仅用了4天时间就拍摄出来的。导演、录音、乐队、灯光、舞美、摄像、音响,都由他们独立完成。现场同步录音无设备,他们就用军用电话机代替。
4年过去了,“津门子弟兵”专栏拍摄专题片160多部,有20多部获奖片。如今的“津门子弟兵”专栏,已成为天津的热门节目和话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