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侗族的赛芦笙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0
第8版(副刊)
专栏:

  侗族的赛芦笙舞
陈维刚
芦笙舞是侗族人民的一种自娱舞蹈,赛芦笙舞是他们娱乐、比艺、增进情谊的活动方式。
赛芦笙舞的形式大都是模拟人们劳动和鸟兽的各种动作姿态,基本程式常见的有割禾、打谷、伐木、采茶、围虎、斗鸡、燕飞、雀跃等,曲调以模仿蝉鸣、鸡啼、画眉叫、风吹树梢、小溪奔流、瀑布击石等声响配音。惟妙惟肖,逼真自然。
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三省(区)接边地带的侗家山寨,一般都有自己传统的芦笙堂(队)。凡逢民族传统佳节、地方上重大兴革事宜、喜庆丰收时,寨子之间盛行互邀芦笙舞。若某寨芦笙堂应邀外出比赛时,必须先由领堂者登上寨中的鼓楼或在鼓楼旁的石板坪吹“集堂曲”,曲声所及,堂员们即换上新的民族服装,并携带芦笙到石板坪集中。领堂再吹“上路曲”,大家即排堂出寨。途经别寨时大家齐吹“借路曲”,别寨居民便知道是过路的芦笙堂,不作接待。来到邀请的寨子旁边时就齐吹“通报曲”,示意我们已到寨旁。主寨的芦笙堂即应声齐吹“迎客曲”,出寨迎接。客堂进到石板坪歇息片刻,主寨盛装的姑娘便端来热呼呼、香喷喷的油茶招待客人。
客堂连吹“谢情曲”、“邀请曲”之后,比赛开始。主堂、客堂分别围成圆圈或列队数行边舞边吹。主堂吹的是“失迎曲”,表示歉意、招待不周、敬请包涵、技艺寻常、拜客为师;客堂则吹“赞誉曲”,赞扬主寨男女勤劳、种养有方、丰衣足食、技艺上乘。对舞对吹,乐声的魅力把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吸引来围观欣赏,热烈喝采。对乐曲很有研究的老人则到寨子高处静听,品评优劣。反复对赛三轮之后,由两堂的领堂、芦笙师傅及内行的老人共同评比。哪个堂舞的步伐整齐,姿态优美;吹的曲调流畅豪放,待人接物文明礼貌,便赢得优秀,对方就敬送写着“声震九霄”或“余音绕梁”红字句的新芦笙、新头巾,鼓励他们技艺精益求精。
评比结束,客堂吹“告辞曲”出寨,主堂吹“送客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