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不可忽视的功效——辽宁省中小学勤工俭学活动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04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不可忽视的功效
——辽宁省中小学勤工俭学活动调查
魏运亨 邱正军
最近,记者对辽宁省中小学进行了深入采访,所见所闻使我们感到,勤工俭学已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大效益 功不可没
辽宁省目前有校办工厂6851个,校办农林场1.5万多个。全省94.5%的中小学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去年的总收入超过3.7亿元,名列全国第二。许多教育部门的同志和中小学师生谈起勤工俭学的效益,认为无可取代,功不可没。
一是育人效益。中小学勤工俭学为劳动育人提供了相当理想的场所。辽宁去年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达435万人,2/3的校办工厂和全部校办农林场在依靠职工进行生产的同时,都接纳学生参加劳动教育。在沈阳市56中办的电话交接设备厂,记者看到有十几名高二学生正在参加为期两周的劳动课,学生们在师傅指导下干得很认真。据了解,这所中学的学生去年有1.17万人次参加了类似劳动,学校为他们编写了劳动课教材,选派了兼职劳动辅导员。沈阳市教委副主任张健告诉记者,别小看了这几周的劳动教育,它可以在学生心灵上打下很深刻的烙印。现在多数独生子女受家庭和社会溺爱过多,劳动观念、集体主义观念、艰苦朴素作风趋于淡薄,这种劳动育人的意义格外深远。
二是支持教育效益。辽宁省去年勤工俭学补助教育经费1.83亿元。用这笔钱建了22万平方米的校舍,添置了16万套桌椅,购买了1900万元的教学仪器,用于教职工福利和补充公用经费的款项分别是3818万元和8888万元。据介绍,辽宁近5年来用勤工俭学收入补充教育的经费,大体相当于同期国家财政拨款的1/10。
三是社会效益。辽宁校办企业一年上缴7000余万税金,安置14万多名社会待业人员和7500名教职工家属子女。勤工俭学最大的效益还在于它的“技术辐射作用”。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的校办农林场已成为当地科技示范场,学校干好一样,农民学会一样,效果极佳。
高速度高效益发展的诀窍
辽宁中小学勤工俭学这几年发展势头很好。近5年来,其纯收入平均年递增15%,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又增加20.8%。是什么原因使校办企业蓬勃发展呢?
“不靠免税靠科技”,这是辽宁校办企业的一种共识。近几年,辽宁各地中小学的校办工厂下大气力更新改造,不断增强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能力,从而形成了较好的规模效益。大连市111中学工厂,17年前以8000元起家,如今已拥有300万元的固定资产,年生产各种规格的手提干粉灭火器30万支,还能生产最新型的1211灭火器和大型干粉灭火推车。近几年,这家校办工厂每年人均创利7000多元,是辽宁省16家消防器材厂中效益最好的。新金县校办企业公司矿灯厂,新开发出的专利产品矿灯,重量只有旧式矿灯的一半,照明时间却更长,还装有瓦斯自动报警器,拿到现场试验,深受矿工欢迎,订单纷至沓来。
“不拘一格用人才”,这也是辽宁校办企业的共识。辽宁省各级教育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灵活政策,千方百计为校办企业招揽人才,校办企业自身也强化了智力投资和职工培训。
坚持校办企业内部的改革和治理整顿,保证运行机制充满活力,也是辽宁的一条成功经验。校办工厂一律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工人实行合同制;劳动报酬采用质量计件制;不追求产值,以销定产,始终顺应市场需求。这一切都使校办企业生机勃勃。目前,辽宁中小学勤工俭学收入超百万元的县区已有76个,利润超10万元的校办工厂已达463家,而亏损户极少。
再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辽宁中小学勤工俭学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得力于各级党委、政府及方方面面的支持。但此间有关人士认为,目前这项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切实解决将影响和制约勤工俭学的进一步发展。
问题之一是思想认识有偏颇,有人认为勤工俭学是“不务正业”,认为学生上劳动课是“多此一举”、“影响教学质量”。个别领导干部认为校办企业与国营大中型企业争原材料、争市场,甚至觉得“有它不多,无它不少。”
问题之二是校办产业的用人渠道不畅。现有的人事制度卡得死,阻塞着选贤任能的渠道。
问题之三是勤工俭学的管理体制尚需理顺,良好的外部条件尚需进一步完善。
辽宁省教委副主任郝庆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辽宁省中小学勤工俭学的纯收入近5年增长了2倍,今年预计可达到4亿元以上,这说明了勤工俭学的强大生命力和重要社会价值。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勤工俭学这条路要走到底。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