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集体经济之树常绿——“中国乡镇百颗星”之一孝义镇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03
第4版(要闻)
专栏:社会主义建设在农村

  集体经济之树常绿
——“中国乡镇百颗星”之一孝义镇见闻
本报记者 李而亮
以往,在农村,人们不愿听“提留”这两个字眼。而如今,在河南省巩县孝义镇,以集体向农民提供的各种服务,把“索取”与“给予”二者的比例大大颠倒过来了。
在河南巩县孝义镇里走家串户,你会处处感受到一个亲切的字眼,那就是“集体”。
“现在‘农转非’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孝南村农民李中原一边清理着刚刚落成的3层小楼,一边对记者说:“要说我们村,城里有的,村里基本都有,学校、医院、电影院、活动室……”问起农民的负担问题,李中原回答得很爽快:“现在是集体负担我们。在地里,机耕、机播、浇水、灭虫、供种,都由村里统一安排,服务到田头。在家中,自来水不花钱,村里还给我们人身保了险。”
村长房西禄掐着指头算了一下:“每年为村民办公益和提供服务的费用,人均近300元。”前年孝南村人均纯收入是1260元,也就是说,集体花在村民身上的钱,相当于农民纯收入的15%。“要是没集体经济,就是办公用的大头针也得摊在群众头上,哪有能力办那么多的事。”房村长对此深为感慨。
远近转了几个村子,还是一种没走出城镇的感觉。只见处处有厂房,村村机器响。全镇74个与田野交织在一起的村办企业,目前不仅形成了孝义镇机械、化工、建材、轻纺等相当规模的工业门类,也垒起了孝义镇1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的坚实支柱。前年全镇工业产值2.05亿元,其中村级集体经济就占了70.2%,达1.44亿元。村级集体企业已经成为孝义镇农村经济的主体产业。
集体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的富裕,使孝义镇成为“中国乡镇百颗星”之一。历史上,孝义镇也曾为军阀吴佩孚和蒋介石大型兵工厂的所在地而出名一时。昔日孝义兵工厂一座粗圆的水塔历尽风风雨雨,至今仍矗立于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它曾目睹着一个大工业在旧制度下的衰败,也亲眼看到无数企业在新制度下的兴旺。在这座水塔前,孝义镇的干部群众认定了,只有走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之路,才能使千家万户农民共同富裕起来。
事实正是这样,当孝义镇的村级集体企业产值连年大幅度上升的同时,也给变革中的农业带来了“福音”。从1985年以来,在全镇2.2万亩耕地上,集体经济以年平均160万元的投入,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创造了条件。目前,从镇到村有一套完整的科技服务体系,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农业社会化服务普遍实行了双向承包,由镇村两级服务机构服务到田头。小麦单产由原来的253公斤,提高到365公斤,前年农业总产值818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2.2倍。
集体经济实力的加强,使孝义镇在深化农村改革上又迈进了一步。在大量劳力向村办企业流动的同时,一些行政村在全县率先实行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里沟村将2600亩耕地集中到几十户种田能手中,连片开发耕作,并由村农业经营服务站提供全程服务。去年,这个人多地少的村子出现售粮大户36户,售粮10.5万公斤,占全县卖粮大户的80%。
“集体把农民应该负担的部分也都包了下来,会不会淡化农民应该承担的义务呢?”记者问。镇长赵世安略一思索后说:“按理说,像农业税一类项目都由集体包下来,会淡化农民对国家承担的义务感。但从另一方面看,集体经济实际上也是农民创造的。近5年中,全镇集体企业向国家纳税2554万元,光前年人均纳税就达188元。尽管孝义镇人多地少,但每年完成国家定购粮64.6万公斤,油料7500公斤,蔬菜475万公斤。还有年年争购国库券、债券,近3年累计金额达75万元。在去年北京亚运会的集资中,有1.3万元是镇农民主动捐集的,这能说他们会忘了国家吗?”
集体经济的壮大,为农民开创了新的生活,展现了当代农民新的风貌:广大农民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爱护着集体经济。
去年,资金短缺,市场疲软的困难严重冲击了村办企业。为帮企业渡过难关,孝义镇农民一次就集资1000多万元。他们说:“过去,是集体企业救活了俺。今天,俺应该倾尽心血救活集体企业。”
正是在广大农民的精心浇灌下,集体经济之树在孝义镇才会如此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也正是集体经济这棵大树长青不衰,农民才会有收获不尽的丰硕果实。
离开孝义镇时,镇委书记翟治国兴奋地告诉记者:按照已制定的科技兴镇方案,199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可达6亿多元,每年向国家上交税利2000万元,人均收入2000多元。到那时,孝义镇展现的,将是工业化、城镇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附图片)
上图:孝义镇孝南村村办企业“巩县碱厂”一角。
下图:孝义镇农贸市场。
靳子英 崔素芹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