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不涨制胜——中国新“味精大亨”探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17
第2版(经济)
专栏:

  不涨制胜
——中国新“味精大亨”探秘
新华社记者 郭献文 尹道夫
在前一阵子的降温之后,不景气的消费市场开始缓缓升温。但对国内不少味精厂家来说,产品销路不畅仍是件烦人的事。然而,在周口味精厂,经营厂长孙培中愁的却是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建厂7年,周口味精厂生产的“莲花”牌味精,尽管产量连续翻番,可市场供需缺口反而越来越大。这种看似反常,实则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现象,使同行们惊羡不已。今年,全厂加联营厂的生产能力最高可达3万吨,而郑州一次定货会,用户就要求定货3.5万吨。后经逐户做工作,才勉强压至3.2万吨。
对于兄弟味精厂来说,这是一个咄咄逼人的势头。
市场是公平的,但竞争也是激烈的。周口味精厂也无例外地遇到了挑战。
1984年,周口味精厂刚投产时,国内主要市场早已被沈阳“红梅”、天津“红玫瑰”、上海“天竹”等名牌产品分割完毕。为图生存,他们不得不卧薪尝胆,采取从农村到城市、从地摊到国营大店、从边远地区到内地的迂回战略,靠物美价廉和优质服务,一步一步地挤进了市场。到1987年,“莲花”牌味精崭露头角,年销售收入由550万元猛增到4600万元。
这中间,他们尝尽了市场竞争的辛酸苦辣,同时,也在竞争中练就了纵观市场风云和驾驭市场风浪的真本事。
1988年前后,全国相继刮起一股产品涨价风潮。不少企业认为赚钱的时机来了,纷纷提价或变相提高产品价格。周口味精厂是个什么态度呢?他们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和仔细算帐:如果自己的产品涨价,可以减少企业困难,并轻而易举地获得一笔可观收益;要是不涨价,企业就必须靠内部挖潜消化原材料涨价因素,可弄不好经济上会受很大损失,好处是可以抓住别人涨价的机遇,争夺市场,在广大用户中确立良好信誉,为以后发展创造优势。权衡利弊,他们冒着风险选择了后者。厂长李怀清通过新闻媒介向全国宣布:不管外部市场如何变化,周口味精厂的“莲花”牌味精两年内决不涨价。消息传出,同行业为之震惊。厂内外有人写信说他是傻瓜,有人讽刺他“出风头”,还有一些厂家联合提价向他施加压力。面对围攻之势,李怀清胸有成竹,岿然不动。他把困难和机遇如实向全体职工讲清楚,组织大家从深化改革、技术改造、生产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挖潜。结果,当年在原材料涨价20%的情况下,企业实现利税反比上年大幅度增长。
数月之后,涨价风潮回落。一些涨价的企业由于市场萎缩,资金周转陷入困境,最后不得不把涨上去的价格重新降下来。而周口味精厂实施的不涨价决策则大获全胜,不仅把别的厂家丢失的市场夺了过来,还接连进入沈阳、天津、西安、武汉等一批大城市,实现了产品销售由社会渠道向国营主渠道、由农村向中心城市的战略转移,销售量直线上升。去年,这个厂的销售总收入达1.84亿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大约近两亿人在吃“莲花”牌味精。
谈起不涨价战略的启示,李怀清说,其实,关键并不在于涨价还是降价,而在于企业是否真正把屁股扭到市场上来了。企业如航船,市场就好比海洋,只有积极主动地运用价格等竞争手段和灵活的经营战略,去驾驭市场、开拓市场,“船儿”航行的“天地”才会越来越广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