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0回复

在英雄集体里成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4-2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在英雄集体里成长
第一大地测量队作业组组长 段同林 张朝晖
特殊的野外工作环境,造就了我们这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队伍。老一辈测绘工作者的光荣传统和献身精神,如今已扎根于年轻测绘队员之中,成为我队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九十年代第一个仲夏,二中队接受国家一项重要测绘任务,到被称为死亡戈壁的南湖戈壁去工作。二中队平均年龄最轻的测量三组十名队员,在年纪较大的中队长的带领下,在那与世隔绝的地方度过了难忘的四十二个日日夜夜。
那里最热时温度高达五十多摄氏度。热得让人难以忍受。刚出锅的馒头,一下就能干透,每咽一口如同往食道里塞锯末。嘴唇牙龈同时出血,咬过的馒头上留下了鲜红的“印章”。
在那难忘的四十二天里,每一天都是那样的艰难。煤尽菜绝之后,他们硬咬着牙熬过了最后一个星期。出来时,步履蹒跚的组员抬着躺在担架上的组长走出“死亡戈壁”。他们凭着勇气和毅力,在“死亡戈壁”织出了绚丽多彩的人生经纬线。
一九七七年五月,助理工程师崔哲和于建国到藏北高原的一座风化石山上测天文。刚开始牦牛还乖乖的向上爬,但到距山顶二三百米时,牛蹄踩一步,滑一步,怎么也动弹不了。他和于建国只好取下水和器材,自己背着往山上爬。严重的高山反应,每走一步都要费尽气力。深夜爬到山顶,紧接着又工作了大半夜。极度的疲劳使于建国坐在风化石上睡着了。崔哲脑袋发胀,仰望星空,想起数千里之外的家乡,伤心地哭了。他记起报纸上有篇文章写一位青年,帮孤寡老人送了一袋面受到表扬,而自己受了这么大的苦,有谁知道?他越想越伤心,越想越委屈,不禁对着星空大声呼喊——“我再也不干了,我受不了这个苦了!”忽然,朦胧中他看到两个人影在艰难地往上爬。原来是两位老测绘队员送来了食品。看到这些饱经风霜、风尘野外多年的老队员,他把辛酸苦辣咽在肚里,和于建国一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在秦岭脚下,阎新平将和同志们登上秦岭的主峰——太白山顶去测量。出发前,他患过敏性皮炎,医生给他开了五天的假条。可他悄悄将假条揣进了衣袋里,毫不犹豫地背上沉重的器材开始了艰难的攀登。他头晕目眩,四肢乏力,浑身过敏的皮肤疼痒难熬。他咬紧牙关,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住,不能给工作带来任何损失。山越来越陡,路越走越险,这时,一位同志实在坚持不住了。可在这冰天雪地,一躺下去恐怕就难以再站起来。阎新平不顾自己的病情,一把抢过这位同志身上几十斤重的设备扛在自己肩上,鼓励着这位同志,终于到了山顶。在野外,哪里困难,哪里就有中队长张全德的身影。当中队长五年,他总是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一个小组要横穿新疆天山山脉,这里南北纵向三十多公里,条件十分艰苦,自然,他又去了。执行选点任务的小王因迷失方向走散了。在这野兽出没之地,崇山峻岭之中,一旦走失,后果十分严重。张全德不顾一天劳累,打上手电,进山寻找。他的喊声在山谷久久地回荡,三个小时过去了,没有下落。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又和战友们兵分三路,骑着骡子去寻找。当他进入一条山谷时,从牧民的帐房里突然窜出一条半人高的牧羊狗,一口咬住了骡子的后腿,骡子猛地跳了起来。张全德从骡背上滚了下来,可一只脚还套在脚蹬里。骡子疯狂地奔跑着,张全德的躯体在乱石中碰撞着,磨擦着,他紧紧地用双手抱着头部。幸亏老向导及时赶到,揽住了受惊的骡子。可张全德的身后留下了一条斑斑血路。他单薄的衣裤早已磨成了碎片,身体被染成了红色。第三天,他全身浮肿。可他坚决不让同志们送他出山治疗。他说:“都是些外伤,没关系,等这里工作干完,再出去治疗还来得及。”人心都是肉长的,此情此景,同志们被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失踪归来的小王,得知此情,一头扑在张全德的怀里,呜呜地哭起来。
有人问我们,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很低的生活待遇,超乎寻常的艰苦工作,为什么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艰苦奋斗、默默奉献?是什么力量驱使我们偏爱自己的事业,乃至进入忘我境界?是因为经过长期的磨练和凝聚,我队已形成了艰苦奋斗、顽强拚搏的英雄气概;不计个人名利、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坚持干部以身作则的优良传统和忠于职守、团结互助的高尚品德。 (附图片)
段同林 张朝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